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鐵鞭古祠
      鐵鞭古祠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后港鎮(zhèn)鐵鞭村七組,荊門市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其古建共三處,最北為道觀建筑,共一棟三間,南北排列,最北為正殿,寬9米,縱7.8米,內(nèi)中部四柱撐梁,梁為三層抬梁,東、西、北三面墻體上嵌柱,墻角各有一柱,墻面上三柱。正殿北設供臺,內(nèi)奉道教神君,殿中為一供桌上有鐵鞭、鐵鞋等早期遺物。中殿為中心四柱頂一0為近年仿早期修建。外殿分東西排列三間,與正殿同寬。進祠門為拱門,門上嵌書“鐵鞭古祠”、“嘉慶五年庚申歲重建”。祠正門外15米為一正六邊形香塔,第二層南、北開窗進香。塔南側(cè)為一四層階式影壁建筑,對塔呈環(huán)抱狀,北側(cè)書“三仙亭”字樣。該古祠是東漢時期當?shù)厝罕姙榧o…[詳細]
    尢氏大宗祠
      尢氏大宗祠位于杏壇鎮(zhèn)北水村。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后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中座,三十四年(1769年)建頭門,歷時四十二年。坐南向北,三路三間三進,總面闊36米,總進深68.55米。硬山頂,青磚墻。東西有青云巷,偏間。祠內(nèi)雕梁畫棟。前座為紅砂巖基礎,兩邊包臺,白石門框。中座前面有寬闊的天井和露天平臺,長廊闊五間。祠內(nèi)有碑志多塊:一、《新社碑記》,落款為“乾隆四十年(1775年)歲次乙未季春朔越谷旦勒石”。二、《闔族公議附章程碑記》,落款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歲次壬辰孟冬吉旦丕基堂立石”。三、《十四傳孫榮附產(chǎn)業(yè)土名稅畝列》,落款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歲次壬辰孟冬吉旦式谷…[詳細]
    東門劉氏祠堂
      東門劉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東風社區(qū),年代為清雍正年間(1723-1735),類別為古建筑。該祠堂位于城南東風社區(qū)三姓路。始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清雍正年間(1723-1735)依明代舊制重建,民國初重修。坐西北向東南,為磚木結構廊院式建筑,進深45.5米,面闊14.6米,占地面積664.3平方米。該祠堂依坡地之勢自低而高,層層遞增,為穿斗抬梁式梁架,青瓦雙坡頂,頂脊兩端為鵲尾翹角,兩側(cè)馬鞍形山墻前銜接門樓山墻,后接人字院樓。祠共三進,由戲臺、天井、廊樓、拜庭、天井、祖堂、寢房組成。祠祖堂為三間,前廊柱以三跳斗拱挑檁出檐,整個屋架以明式構架斗拱。透出清代華麗、精細的雕飾。祠內(nèi)…[詳細]
    黟縣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矗立在黟縣奕村,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重修于清朝。整個祠堂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布局獨具匠心,顯示出中國古代民居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外有小院,進入后方為大門,且為圓洞門,洞內(nèi)是大院,院中央地面上用碎石鑲嵌著一個巨大的風水八卦圖,很是奇特。上幾級臺階,便是一個長20米寬8米的平臺,全由“黟縣青”鋪成。再上兩級臺階,就是祠堂門樓,門樓飛檐翹角,屋脊上有龍、鳳、麒麟等異獸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內(nèi)部十二根圓形木柱頂天立地,十二扇屏風門整齊排列,別具一格,為黟縣古祠堂之罕見,置身其中,恍若隔世,墻根上新鮮的苔痕泛著淡淡綠,似時光流…[詳細]
    天塘譚氏宗祠
      早在2006年5月,宜章縣天塘譚氏宗祠被評為湖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宗祠外圍墻、外檐口四方外延各30米。宜章地域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男耕女織,世代繁衍,形成宗族,為尊宗敬祖而建祠,為光宗耀祖而掛匾,為熏陶子孫而掛聯(lián),為追溯世系而修譜,于是,建筑祠堂的形制、裝飾廳堂的風格、祭祖程序的模式,編修族譜的格式等,形成本土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它扎根于久遠的本土之中,蘊藏于深厚的文化之內(nèi),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族譜文化以及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天塘譚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系磚木結構,三進,建筑面積499平方米,占地684平方米,由門樓,戲…[詳細]
    土王祠
      土王祠位于永順縣靈溪鎮(zhèn)老司城村。它是古代老司城中土司王宮殿的一部分,位于宮殿的最后一進,專門供奉土司王的歷代先祖。土司王宮的其他建筑均已毀棄,僅存這座土王祠,F(xiàn)存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土王祠建在高高的臺基之上,分為兩進,前進為大門和耳房。大門全木結構,木屋架、木板壁,入口處凹進,兩旁向前突出,下部木柱架空,呈吊腳樓狀,長長的臺階直通大門。耳房用青磚砌筑,兩層,開方形窗洞。這一部分建于清代,門窗線腳等處帶有西洋風格。前進和后進之間有一狹長的橫向天井,天井正中立一塊石碑。碑后面為正殿。正殿高大寬敞,梁柱粗壯。進門的屋宇設有附梁,上面刻文字,記載著修建匠人的一些情況。正殿挑檐枋做法特殊,不是插入…[詳細]
    西門許氏宗祠
      揭陽許氏宗祠位于榕城區(qū)西馬路中段,距離石獅橋約150米,是潮州后七賢之一許國佐(號班王)的曾祖父許守愚(號蒙泉)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創(chuàng)建,始建成于明朝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灰、石、木結構,三進三廳五開間兩天井兩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門、三山門、拜亭、中廳、后廳,保存完好,結構完整。堂內(nèi)三山門,相傳為御賜敕建,是許氏宗祠一大特色,為潮汕祠堂所僅見。祠堂東北側(cè)有許國佐為其親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號“追遠堂”),俗稱“阿婆祠”,約建于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陽地區(qū)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陽地區(qū)建造時間…[詳細]
    秦溪連氏祠堂
      秦溪連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陽鎮(zhèn)秦溪村,年代為始建明萬歷四十年(1612),類別為古建筑。祠堂位于城陽鎮(zhèn)秦溪洋村中。始建明萬歷四十年(1612),清嘉慶十四年(1809)重修,光緒5年乙卯年(1879)造建前座太子殿。坐南向北,為磚木結構廊院式建筑,通面闊16.8米,通進深51.2米,占地面積666.25平方米。由木牌樓、戲樓、天井、主廳、天井、及后殿組成三進式穿斗減中柱梁架建筑。祖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內(nèi)頂為圓形藻井并飾彩繪,次間通透,兩側(cè)梢間與正廳內(nèi)側(cè)均作為神龕,供奉神牌。為城陽鎮(zhèn)秦溪洋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宗祠建筑。現(xiàn)祠內(nèi)還保存有“是用孝享”碑一通。為大清雍正七年歲次乙酉林鐘三月立,記載著宗祠地界及…[詳細]
    天水趙氏宗祠
      天水趙氏宗祠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天水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民國十九年(1930)重建,建筑占地面積894平方米,南偏西15度,為二進木結構建筑。牌坊式門樓,頂上有雙龍搶珠及人物浮雕,門面已改為現(xiàn)代;u,宗祠前為池塘,池塘南側(cè)有夾桿石。門內(nèi)有插屏門。第一進為戲臺,上有五層橢圓形藻井,兩邊分別為鴛鴦池、化龍池,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石柱,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祠存有清同治年間直匾“欽命誥封琉球正使”和“欽命翰林院檢討”等匾額,現(xiàn)存為仿制,還有鄭孝胥手書的楹聯(lián)一對。兩邊有游廊通往二進,游廊前有美人靠,拾階而上,過葫蘆形柵門為二進大廳。二進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詳細]
    祝三胡氏宗祠
      祝三胡氏宗祠坐落在伏嶺鎮(zhèn)祝三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18平方米,為三進五開間,抬梁穿斗并用式梁架,前為歇山式五鳳樓、拱軒頂,中進的前部分為拱軒頂,后部分為人字軒頂,后進為上下二層,三合土地坪,前、后天井,-封火墻,祠堂內(nèi)的斜撐、駝峰、平盤斗雕刻精美,祠堂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49年,祝三村發(fā)生了標志著績溪工農(nóng)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祝三整編,支隊主力400余人編成2個大隊4個連和1個地方連。第一大隊隊長舒夢熊,教導員戴吉祥;第二大隊隊長孫仲友,教導員王宗漢。一連由皖浙支隊原一連編成,連長陶榮,支書周逸。凰倪B由皖浙支隊原二連編成,連長張勝和;五連由皖浙支隊原五連編成,連長陳德洪,支書…[詳細]
    堯頭李氏宗祠
      堯頭古鎮(zhèn)向我們陳說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陜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曠遠遼闊,也不似陜南山地高深空靈,它就像是永遠攥緊的拳頭,有不絕的內(nèi)力鼓動其中。億萬年前河水沖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堯頭,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溝壑縱橫之間是一排排黃土的窯洞,和這片土地一樣,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量。在堯頭古鎮(zhèn)有一大姓——李,李家人演繹了堯頭古鎮(zhèn)的傳奇色彩,如今的堯頭古鎮(zhèn),有一座標志性建筑——李氏宗祠,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2013年,由李家成功的企業(yè)家李對成、李紅衛(wèi)、李忠信、李海倉、李和平等人集資翻建而成,氣勢宏偉、規(guī)模宏大。堯頭李氏宗祠地理位置:中國陜西澄城縣堯頭鎮(zhèn)堯頭老街景區(qū)…[詳細]
    戚公祠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東,在補山精舍之側(cè),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浙江參將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于山平遠臺設宴接風,勒碑紀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廢,F(xiàn)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臺,崗臺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臥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巖、補山精舍諸勝。祠正廳塑戚公座像,廳兩側(cè)壁上懸掛“海疆倭患”、“率兵援閩”、…[詳細]
    先賢祠
       介 紹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qū)。當年,路易十五一場大病之后,為了感謝巴黎守護-圣·熱內(nèi)維耶瓦的守護,委托蘇夫婁設計了這座新古典風格的教堂,并且命名為圣·熱內(nèi)維耶瓦教堂。由于法國大革命的原因,教堂改為紀念堂,用來安葬法國名人和偉人,因此被稱為先賢祠。 教堂正面的設計來源于羅馬的萬神廟,山墻的浮雕上描繪著法國女神為偉人們戴上桂冠的情景。萬神廟中的藝術裝飾也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chuàng)作的。 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繪畫的主題改變,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nèi)安葬著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柏遼茲、大仲馬、居里夫婦等為法國做出杰出貢獻的偉人。 …[詳細]
    曹氏家祠
      曹氏家祠是梁寶寺鎮(zhèn)曹氏家族祠堂,分為曹垓曹氏家祠和曹莊曹氏家祠。曹垓曹氏家祠位于該村內(nèi)東南部,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元代禮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國史兼經(jīng)筵官曹元用之侄曹俁、曹信、曹文炳等人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南北長67米,東西寬23米,占地面積1541平方米,F(xiàn)存古建筑有拜亭一座,大殿、東西配房、大門各三間,為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院內(nèi)保存有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曹公墓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曹攀華誥命碑等碑刻4塊。曹莊曹氏家祠位于該村北部,據(jù)曹莊《曹氏族譜》,該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367年),已有近三百年歷史。祠堂南北長50米,東西寬28…[詳細]
    龍現(xiàn)吳氏舊宅(含家廟、宗祠)
      龍現(xiàn)吳氏舊宅(含家廟、宗祠)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近代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舊宅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東朝西,平面布局為兩進一照壁,并設廂房,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032平方米。門樓為八字形,立面為巴洛克風格。宅樓,五間三層,進深十三檁,兩側(cè)廂房各為六間兩弄二層樓。 家廟位于宗祠北側(cè),坐東朝西,布局為前后兩進,呈“凸”形,總面積476平方米。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九檁,明、次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均施藻井。二進整體為石質(zhì)構筑,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后雙步。 宗祠位于舊宅北100米,坐東朝西,布局為五間三進,建筑面積501平方米。一進,進深九檁,明間置戲臺,歇山頂建筑。天…[詳細]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座落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鄧氏宗祠的南面,位于坑頭村和坑尾村之間。它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圣)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于16世紀初興建,距今已有逾500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文物之一,并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愈喬二公祠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在此開辦,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場所。愈喬二公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筑,結構和規(guī)模與鄧氏宗祠相若。據(jù)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1875年至1908年)曾進行大規(guī)模修葺,但基本上仍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愈喬二公祠曾作多次維修,全面的修繕則于1995年完成。現(xiàn)在的愈喬二公祠仍然是一派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詳細]
    父子進士祠堂(昂氏宗祠)
      父子進士祠堂肥東縣西山驛鎮(zhèn)東昂集行政村祠堂于清代乾隆辛丑四十六年(1781年)落成。共三進五開間,原有屏門隔扇108扇。前院兩棵天竹分為兩邊,至今完好無損。祠堂大門有1對石獅看守,門外兩邊是八字門。據(jù)史書記載:解放前從橋頭集到柘皋,昂集是必經(jīng)之道,南來北往的官人經(jīng)過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尊敬。昂紹善:字元長;安徽昂集人。清朝著名大臣。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進士,官居內(nèi)閣中書,位列臺輔高位。其子昂天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進士,官居山東德州平原縣知縣?滴跞昶咴率湃眨实圻B下二道誥封,贈昂氏父子皆為文林郎;封昂紹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閻終溫為孺人。同…[詳細]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位于扶風寺右側(cè),與扶風寺原址的琴室毗鄰,與陽明祠隔寺相望,是為紀念東漢教育家尹道真先生而建。 尹道真祠始建于民國5年(1916年),由享堂、游廊、廂房、戲樓形成為兩級一整體的四合院。原享堂中設立尹道真牌位,正中懸掛清乾隆五十八年(1973年)貴州學政洪亮吉所題“德兼教養(yǎng)”篆書橫匾。入口為月宮式門,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名人康有為所書。四合院內(nèi)原有古柏兩株,在“0”中,該祠曾遭嚴重破壞,文物全毀,院內(nèi)兩株古柏亦被砍伐,F(xiàn)在已按原樣修復。在享堂內(nèi)兩壁,分別陳列著一組堪稱貴州近代史上群星薈萃的科學家和文化名人:孫應鏊、丘禾實、謝三秀、楊文驄、周漁璜、陳法、鄭珍、莫友芝、丁寶楨…[詳細]
    博羅車氏宗祠
      車氏宗祠 位于博羅縣泰美鎮(zhèn)車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毀于火。清乾隆元年(1836年)重建。祠通面寬20.2米、通進深39.1米,面積889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二進院落,依次升高。過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青石八角方柱,蓮花柱礎。過殿兩旁有石欄桿。望柱為紅砂巖石,方形,高1.85米,柱頭呈火炬狀;華板由4塊紅砂巖石雕成,上刻有瑞鶴、蓮花、卷云、龍紋等圖案,高1.35米、寬2.4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紅砂巖角方柱,鼓盤式柱礎。正殿安放祖宗神位,神位案臺下面有一塊案板,案板用紅石雕成,上刻以果品、動物為內(nèi)容的11種圖案。案板腳露出人面獸頭石雕,案板右上端刻有“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朔日”,左上端刻有…[詳細]
    高阜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位于資溪高阜鎮(zhèn)高阜村老街。建于清乾3年(公元1738年),為曾文定(曾鞏)分祠。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南豐人。理宗時追謚“文定”。其后裔遷徙到此并建分祠,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經(jīng)歷270多年,至今保存較為完整。該祠寬31米,深34米,分上、中、下三廳兩井,中廳及后廳為7開間。占地1054平方米,磚木結構,座南朝北。宗祠內(nèi)廂房木板多處損壞,留有木柱146根木柱。其木柱多為直徑45公分。宗祠屋角檐刻有動物、花卉裝飾,朱漆彩繪,祠堂面為高8米的墻體,分左、中、右三道門,中門方形,兩耳門為圓拱。中門上方為木匾“曾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