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博學書院舊址
      博學書院舊址硚口區(qū)解放大道347號武漢四中內(nèi)建于1905~1908年市文物保護單位博學書院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牧師楊格非1899年創(chuàng)辦,是我國最早的西式學校之一。校訓“勤、樸、博、學”。楊格非的創(chuàng)學初衷,是培養(yǎng)本土的基督教傳教士,同時為英國勢力范圍內(nèi)的洋行、郵政、海關等機構培養(yǎng)職員。1908年,書院新校建成,占地246畝。博學書院設大學、中學、師范、經(jīng)學四部。大學部1924年與文華大學部合并,成為私立華中大學,是為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主要培養(yǎng)小學教員。經(jīng)學館,主要講授神學及中外歷史。課本均用英文版本,學生一律住校。百年紅色鐘樓與魏氏紀念堂,是博文中學的標志性建筑。魏氏紀念堂是為了紀念與楊格非同時…[詳細]
    范家?guī)X五龍廟
      由于龍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均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于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成為中國龍崇拜的重要一部分。在襄垣北關甘水河畔有一座五龍廟。五龍即青龍、赤龍、黃龍、白龍、黑龍。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五龍廟供奉的就是這五位龍王。范家?guī)X五龍廟位于襄垣縣夏店鎮(zhèn)范家?guī)X村中。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長21.82米,南北寬29.65米,占地面積646.96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nèi)碑刻記載,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修葺廂房,F(xiàn)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余皆為清代建筑。中軸線…[詳細]
    東江縱隊三龍大隊指揮部舊址
      東江縱隊三龍大隊指揮部舊址位于東莞市高埗鎮(zhèn)低涌村熊氏悅南祖宗祠內(nèi)。熊氏悅南祖宗祠建于1781年,1931重修一次,面積200平方米。東江縱隊第一支隊三龍大隊指戰(zhàn)員宿營地舊址位于低涌村蘇氏宗祠。蘇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一次,面積400平方米。兩處舊址的建筑物均是磚瓦結構。為開辟東莞水鄉(xiāng)抗日根據(jù)地,1944年9月,東江縱隊第一支隊三龍大隊200多人在大隊長謝陽光、政委何清率領下挺進高埗鎮(zhèn)低涌。指揮部和部隊駐地分別設在低涌熊氏悅南祖宗祠和低涌蘇氏宗祠里。部隊到達低涌后,進行了幾次較大的戰(zhàn)斗,取得輝煌戰(zhàn)績。如擊退劉發(fā)如土匪的襲擊,粉碎日軍的掃蕩,俘虜偽軍抗紅義勇軍團長李女夫婦,擊退土匪李…[詳細]
    香港大樓舊址
      香港大樓舊址位于和平區(qū)馬場道10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屬于天津市重點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筑。香港大樓建于1937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由奧地利建筑師蓋苓設計的集合式住宅樓,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曾居住過一些外國人和中國的工商界、知識界人士。其中名人有銀行家資耀華及其后人——著名舞蹈家資華筠,另外還有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等人。新中國成立后,香港大樓居住過不少省、市領導人。建筑平面呈“L”型,五層混合結構樓房帶地下室,建筑平面采用以起居室為中心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布局,起居室、廚房、衛(wèi)生間等房間齊全,功能合理。轉角窗的處理顯示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其功能設計用今天的標準…[詳細]
    蘭瑞堂
      蘭瑞堂位于園內(nèi)其昌廊西側,明代建筑,風格簡樸。原位于中山西路包家橋東堍,座北面南。堂內(nèi)曾懸一“蘭瑞堂”匾額,為清代書法家張祥河手筆,匾已毀。該廳具體建筑年代已無從查考,據(jù)傳為明代建筑。清初曾為婁縣(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撫屆滿回歸故里后購得宅第,1984年遷于方塔園。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架,為扁作廳堂之式。廳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為十分罕見的上等木材“金絲楠木”,故民間又稱此堂為“楠木廳”。廳內(nèi)結構簡明、流暢、古雅,梁枋全系素面,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較為少見,很有氣勢。擺設實為松江地區(qū)典型的明代風格。1984年,蘭瑞堂拆遷至方塔園內(nèi)。1990年,蘭瑞堂內(nèi)辟建“明朱舜水紀念堂”。上海同濟大學教…[詳細]
    吳棋記民居
      吳棋記民居位于佛堂鎮(zhèn)大文頭35號,民國時期古建筑。為當時佛堂富商吳茂棋(1890年—1973年)所建,冠以吳茂棋的店號名。它是義烏現(xiàn)存的唯一一幢磚木結構三層半高的老樓房。關于吳棋記的建造時間,現(xiàn)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國24年(1935年),另一種是民國29年(1940年)。整體建筑分前后兩進三開間,前進三間樓下廳,后進是中堂和正房,左右?guī)扛髁g,成井字形弄堂。雕梁畫棟的深深庭院,工藝精美的浮雕古趣,天井里苔痕歷歷,石階茵茵,口銜春泥的燕子在廊檐間飛來飛去,平添幾分樂趣。庭院中間砌有兩口方形水槽,一泓碧水映青天。廳內(nèi)歪斜的柱子是吳棋記的一大特色。柱子雖歪,但整幢房屋周正,不差分毫,顯示了工匠的高…[詳細]
    杭州東岳廟
      建于北宋的東岳廟歷史上幾經(jīng)滄桑,但它始終是杭州人節(jié)俗文化的匯集點。現(xiàn)存東岳廟占地面積2470平方米,分“山門”、“中庭”、“主殿”、“后殿”與“廂房”5個片區(qū)。對外開放后,游客在山門口將首先看到一塊寬約5米的屏匾,匾上“善惡昭彰”4個大字為清代布政司方某所書。山門內(nèi)左右兩壁前,重鑄了4尊太尉鐵像。這4尊鐵像分別稱“靈應”、“福佑”、“忠正”、“順佑”侯,杭州人俗稱“鐵哥”,鐵像始鑄北宋末年,元末重鑄。正殿為東岳廟主大殿,殿正上方“東岳之殿”為南宋理宗字跡。進入主殿,便見東岳大帝木雕彩色坐像,東岳大帝左右兩側,增設了炳靈公、火神和碧霞元君。為豐富文化內(nèi)涵,有關部門還在東岳廟的中庭兩側,建了一組文…[詳細]
    菩薩巖摩崖造像
      菩薩巖摩崖造像年代:唐 類別: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時間:2012年8月15日地址:安居區(qū)東禪鎮(zhèn)黃桷埡村簡介:菩薩巖石刻及摩崖造像位于東禪鎮(zhèn),現(xiàn)有龕窟通編為19號,共有造像80余尊,題記3通,-2龕,鑿刻于東西長100米,高30米的崖壁上。其中4號龕開鑿于唐光化二年(899),有造像16尊,為二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力士八供養(yǎng)人,面南;二主尊后有桃形頭光,螺髻,體態(tài)豐滿,雙耳垂肩,面容慈祥,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厚重,結跏趺坐于蓮臺。菩薩頭后有桃形頭光,頭戴高寶冠,披巾順肩敷搭,脖上戴項圈,上身斜披絡腋,腰系扎帛、帛下為著地長裙,外有披帛,胸前飾垂珠瓔珞,一手下垂提襟,另一手持扶塵,赤足立于仰蓮座上;弟子…[詳細]
    瞻園路126號建筑
      瞻園路126號也是原國民政府首都--。民國時期,這里可是南京人談之色變的“魔窟”——羅登賢、鄧中夏、黃勵、郭綱林、顧衡等烈士就是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陶鑄、陳賡、丁玲和田漢等人都在這里被囚禁過。1924年,孫中山于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tǒng),為警衛(wèi)及糾察軍紀需要成立了憲兵部隊,為民國憲兵肇始。同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創(chuàng)設憲兵科,開始培訓憲兵軍官。1932年“一二八”上?箲(zhàn)爆發(fā)后,蔣介石提出了“先安內(nèi)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號,同時在瞻園路126號成立了首都--。首都--由首都衛(wèi)戍司令部與陸?哲娍偹玖畈繎椌幒喜⒔M成,用于進行城鎮(zhèn)戰(zhàn)斗與維持軍紀、社會秩序、抓捕--。南京--…[詳細]
    峰東石窟
      峰東石窟位于陽曲縣大盂鎮(zhèn)上原村峰東自然村佛爺溝山崖上。石窟依山而鑿在峭壁上,面向西南,開鑿于唐代。圓拱形門,高2.2米、寬4.3米。中間開鑿一窟,穹窿頂,拱形窟門,窟門上刻有功德佛龕四字,龕楣上雕有二飛天。門外兩側各雕一天王像。右側天王龕外左側石壁上刻天王名稱為“北方毗沙門天王”,天王面目猙獰,左手托舉寶塔,右手置于胯側。左側天王頭部被鑿,雙手持兵器交于腹部?邇(nèi)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像高均為1.2~1.3米。佛為坐像,身后為舟形背光,饅頭髻,頸部刻出三道蠶紋線,身體渾圓。內(nèi)著僧祗支,外披袈裟,結跏趺坐于仰覆蓮須彌座上。左側弟子面部及雙手被鑿,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露足,立于圓臺之上。右側弟子頭…[詳細]
    南京靈谷寺
      靈谷寺是由一個寺廟建筑、國民革命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的稱為靈谷寺。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jīng)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shù)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璋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nèi)的所有寺院都遷…[詳細]
    賀宗第--中共嘉屬工作委員會舊址
      賀宗第位于樂山市五通橋區(qū)竹根鎮(zhèn)躍進街31號。賀宗第始建于光緒初年(1875年),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由24個天井相連而成。橋灘人稱“太和全”。大部分建筑都已拆除,僅存有一面封火墻、一個用來唱戲的“不系舟”、一座比較完整的樓堂和幾段尚存的圍墻。1938年6月,省工委為了大量發(fā)展黨員,廣泛開展抗日群眾運動,派侯方岳到樂山重新建黨,陸續(xù)與陳述舟、馮有申、賀國干等取得聯(lián)系,了解原有黨員情況,接上組織關系或者吸收入黨。8月,省工委根據(jù)黨組織發(fā)展壯大的情況,決定成立中共嘉屬工作委員會,侯方岳任書記,李嘉仲、賀國干任委員,機關設在賀宗弟。12月,因樂山地區(qū)組織發(fā)展較快,省工委決定把嘉屬工委改為中共樂山…[詳細]
    周恩來活動居址(周恩來養(yǎng)病處)
      周恩來活動居址(周恩來養(yǎng)病處)位于陸豐市金廂鎮(zhèn)黃厝寮村。1927年10月初,南昌起義軍南下海陸豐。在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陪同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前委書記周恩來,及同行的起義軍前敵總指揮、11軍軍長葉挺,11軍黨代表聶榮臻,先到陸豐湖東,因未找到地方黨組織,又返回南塘,與中共陸豐南塘區(qū)委書記黃秀文取得聯(lián)系。當時周恩來身患疾病,楊石魂雇了一頂轎子,抬著周恩來.來到金廂黃厝寮村,住在黃秀文的家里,治療休息近10天,受到地方黨組織及黃秀文家人無微不至地照顧。在楊石魂、黃秀文的陪同下,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趁夜色來到洲渚村海邊,乘木船離開金廂,安全抵達香港。周恩來在香港病愈后前往上海。該住址建…[詳細]
    東山蘇公祠
      東山蘇公祠(亦稱永思堂)坐落于蘇圍村的中央,以正中央的地理位置彰顯宗族血脈的權威與榮耀。五百多年前,東坡居士的第十五世孫蘇東山,官至五品,走任桂林府推官。仕途興起,宗脈流旺,明成化十七年蘇公拓土興建了永思堂。東山蘇公祠始建于明代,維修于清代,坐北朝南。府第式建筑,原建筑大部分損毀坍塌,現(xiàn)僅剩三及照壁?偣查11.3米,總進深43.4米,占地面積490平方米。磚、瓦、土、石、木構筑。懸山頂,屋面板瓦,紅砂巖石條墻基。中軸廳堂大門前有五級花崗石石階,大門軒廊兩側有紅砂巖柱礎、柱承重檀條、砂礫巖門框、門枕。門框鑲有大理石陽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漢室忠臣北”,下聯(lián)為“宋朝學士家”,橫額為“東山蘇公社祠”。中…[詳細]
    錢伯煊故居(錢宅)
      錢伯煊舊宅,在臨頓路縣橋巷,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錢伯煊(1897-1986)著名中醫(yī),蘇州人。建國后曾在北京任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婦科主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6年8月17日病逝于蘇州。故居坐北朝南,兩路六進。東路第三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8.3米。屋頂舉折較平緩,梁架扁作,前后翻軒,山霧云、棹木、荷葉凳等雕刻線條柔美。東西壁畫貼磚細墻裙,有圭腳。古鏡式木礎。具有建筑風格。廳前“世德流芳”門樓,磚雕紋飾古樸。兩進后樓朝代較晚,有清末狀元陸潤癢所題“吳越世家”門樓,西路花園已殘,尚存花廳和廊、亭等![詳細]
    靈峰寺遺址
      靈峰寺遺址位于臨沂市蘭陵縣下村鄉(xiāng)山北頭村西,抱犢崮東側,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五年,(1345),明成代五年(1469)年,萬歷十年(1582)先后修建,座北朝南,保存東西50米,南北90米,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保存佛樓、鐘鼓樓遺存,多為石木結構,為二層建筑,現(xiàn)屋頂已塌毀,殘存墻基,佛樓遺存建筑,座北朝南,五間,面寬12米,進深8米,殘高10米,門額題寫“釋加文佛”4字,北墻門上題寫“靈峰大寺”,墻基高約10米,西鼓樓殘存建筑東西8.6米,南北9米9.50米,東鐘樓殘存建筑東西5米,南北9米,其中東側鐘樓兩側鑲嵌石碑,北為“重修靈峰寺碑記!霸簝(nèi)尚存明、清重修碑刻10余通,多殘,其中寺山門內(nèi)…[詳細]
    宋家溝口遺址
      宋家溝口遺址位于登封市中岳辦事處、寺里河與奈河交匯處北岸的臺地上,遺址中間略高,南部稍低,上世紀五十年代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從遺址內(nèi)新店通往華樓的田間生產(chǎn)路兩側地堰上可明顯看出文化層和灰坑的堆積,文化層厚約1—2.5米,內(nèi)涵較為豐富。在路東耕地的地表內(nèi),撿到有少量陶片,遺址西部被新店至華樓公路挖去部分外,其他部分保存較好。整個遺址均為耕地。從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來看,陶器有:陶鼎、陶鬲、陶甑、陶缽、陶罐、澄濾器、黑陶杯、陶甕、泥質紅陶鼎、板瓦(內(nèi)有方格紋)等;陶質均為泥質紅陶和泥質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細繩紋、弦紋等…[詳細]
    羅店紅十字紀念碑
      1937年8月23日,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第一救護隊副隊長蘇克己及隊員謝惠賢、劉中武、陳秀芳,為救護在對日空戰(zhàn)中負傷的飛行員苑金函慘遭日軍殺害。1946年8月13日,中國紅十字上海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等團體在烈士殉難處建立紀念碑。紀念碑(原碑)高5.65米,平臺占地229.4平方米。上鐫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第一救護隊抗戰(zhàn)殉難烈士紀念碑”,四周刻有四烈士遇難的事實經(jīng)過。東、西兩面鑲有烈士瓷像。1981年6月,紀念碑遷建于羅店中學(現(xiàn)陳伯吹中學)內(nèi)。1984年在原碑西側15米處,按原樣放大重建紀念碑。紀念碑對學生團體、個人免費開放,同時為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8歲成人儀式、入黨和入團儀式等免費…[詳細]
    潁上清涼寺
      古剎清涼寺因與明太祖有關而久負盛名。     清涼寺位于潁上城南17.5公里,邱家湖北坡半崗鎮(zhèn)南,寺廟占地5000平方米,周圍清溪圍繞,院內(nèi)綠蔭掩映,鼎盛時建于盤龍臥虎之地、丹鳳朝陽之澤,有玉塔龍井,磚砌花墻,臺階高筑,院落深邃,現(xiàn)存泥金顏體楹聯(lián)一副,桐邱鳴鶴、淮渚潛龍立于主殿二旁!    清涼寺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經(jīng)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熱難當,墳蠅擾人,于是自言自語“可清涼否?”言訖,頓覺清風習習,蚊蠅絕跡,乃大喜,即隨口贊日:“真清涼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傳旨重修清涼寺。憲宗又降旨令廖輔赴清涼寺重修,銘刻碑文以記之。大明成化年間,西蜀富順名僧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