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25軍四坡村戰(zhàn)斗遺址
      紅25軍四坡村戰(zhàn)斗遺址,位于涇川縣王村鎮(zhèn)四坡村,紅軍樓為當時紅25軍四坡村戰(zhàn)斗指揮部。1935年8月21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25軍長征在涇川縣王村鎮(zhèn)四坡村掌曲一帶,與國民黨35師114旅208團激戰(zhàn),紅25軍指揮所設在掌曲村的一座小樓上,紅軍走后,當?shù)厝罕姙榱思o念紅25軍和吳煥先烈士的豐功偉績,親切地稱此樓為“紅軍樓”,原樣保存至今。1984年6月,涇川縣人民政府在四坡村紅25軍指揮部樹立“紅25軍革命遺址紀念碑”,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按原貌進行了加固維修,樓前懸掛的“紅軍樓”牌匾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時為紅25軍政治部宣傳科長)1999年…[詳細]
    象宿樓
      象宿樓位于河源市源城鎮(zhèn)上角更樓下。據(jù)道光《廣東通志》記載:“象宿樓在縣北,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同科28人,時稱二十八宿,鄉(xiāng)人榮之,為建此樓”。原樓早已荒廢,F(xiàn)存象宿樓是清代建筑,面積約50平方米,建筑為硬山頂,磚瓦結構。據(jù)《東坡寓集》記載:蘇東坡貶惠期間,曾到河源訪賢覓跡,寫有一首詠《象宿樓》的詩:“天高環(huán)列宿,地勝聳層樓。共羨凌云客,齊晉折枝儔。姓名題雁塔,氣象在瀛州。故址徘徊處,蕭蕭碧玉秋”。古成之,生于五代后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原籍河源縣,五代末遷居增城縣。宋雍熙元年(984年),本已高中第二,受陷害藥啞,不能廷對被斥出。三年后即端拱元年再登弟。此科較嚴,只取進士28人,時稱二…[詳細]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題,主要分布在翠巖、九龍巖、金鼠埌、白云洞等處。字體有隸、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當代,作者有官宦、隱逸、大學問家和鄉(xiāng)賢;內容有記跡抒懷,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詠西樵山的風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書“云門”,湛甘泉書,字徑0.35米;行書“天然圖畫”,黎簡書,字徑1米;行書“翠巖”,字徑0.65米;隸書“大觀”,字徑0.34米;七十二山人行書“不騖紛華不尚仙,優(yōu)游林下養(yǎng)余年,閑是閑非休閑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徑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達80題,如“洗心”,楷書,字徑0.66米,靈山仇效忠書;“奇觀”,楷書,字徑0.6米,“媲美蘭亭”,字…[詳細]
    龍川縣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nóng)-動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nóng)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nóng)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chuàng)辦縣農(nóng)-動講習所,-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nóng)講所仿效廣州農(nóng)-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nóng)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qū)鄉(xiāng)選送,另一半為興寧、河源、和平三縣學員?h農(nóng)講所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nóng)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yè),后因蔣介石發(fā)動政變,提前結業(yè),回到各自區(qū)域開展農(nóng)運。縣農(nóng)講所舊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其中,…[詳細]
    青城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是民國時期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之一的“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國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該院落由東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7100平方米。東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組成,它原來是羅家的水煙作坊,字號“永順成”。東院也是電視劇《老柿子樹》的拍攝場景。中院是羅家人居住的地方,該院屬三堂五廈結構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間,東、西廈房各五間。上堂屋兩邊各有一間耳房,下堂屋的西邊也有一間耳房,東邊是磚雕大門。西院由前院和后院兩座四合院組成,院內有花園、水池和走廊,是羅家人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用來招待客商的地方。整個羅家大院由十六道門互相連通,設計獨特,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做工精…[詳細]
    鰲山寶塔
      鰲山寶塔,蒙山人舊稱“文筆”,位于蒙山縣城東南角,因寶塔建于山頂,山似世鰲,故名。主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慶年間續(xù)建,“文革”期間被當作“四舊”拆除。現(xiàn)存的寶塔為一九八五年重建。塔六角五層,紅磚鋼筋水泥結構,每層各有塔檐,塔頂用琉璃瓦蓋成,頂尖為蓮花托葫蘆形陶制品。塔門兩邊有一對聯(lián),為蒙山縣籍的香港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原名陳文統(tǒng))一九八七年二月回鄉(xiāng)所作,聯(lián)曰:“文光映日,到最高處開擴心胸,看鄉(xiāng)邦又翻新頁;筆勢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各層窗額,從下而上,仍按舊寶塔題字,分別為:“鰲峰獨秀”、“梯云得路”、“元氣中含”、“光射斗!薄ⅰ爸鄙腺爩m”。各層檐蓋,均…[詳細]
    黛螺頂
      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有臺內五峰”緊緊環(huán)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五峰”。簡介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詳細]
    薛六故居
      薛六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zhèn)社崗村。始建于清末。20世紀20年代被敵人焚毀夷為平地,至1970年代重建。坐東向西。三間兩廊,面闊11.15米,進深7.75米,建筑占地面積86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薛六(1887年—1930年),潭布鎮(zhèn)大茛村人,是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機構的西江籍第一人。1924年4月,任社崗鄉(xiāng)農(nóng)會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4月,任縣二屆農(nóng)會委員長。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到武漢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與毛澤東等14人被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2月25日,廣寧舉行螺崗暴-動-,成立了廣寧縣蘇維埃政府,他任廣寧縣蘇維埃政府委員…[詳細]
    張子玉烈士紀念碑
      張子玉烈士紀念碑位于紫金縣蘇區(qū)鎮(zhèn)炮子村錫山小學操場邊。張子玉(1899~1928年),1923年由他發(fā)起成立紫金縣第一個農(nóng)會——炮子鄉(xiāng)農(nóng)會并任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組織紫金南路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參加“四•二六”暴-動-,1928年3月在陸豐羅畬突圍中與部隊失去聯(lián)系,回炮子召集人員,迅速恢復蘇區(qū)革命斗爭,指揮赤衛(wèi)隊員堅持游擊活動,同年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受盡嚴刑酷打,始終不泄露共產(chǎn)黨秘密,10月被殺害,時年29歲。張子玉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77年,2011年重建,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2009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詳細]
    塔子墳墓群
      塔子墳墓群位于鎮(zhèn)龍鎮(zhèn)園門村,分布在面寬16.5米,進深15.2米的臺地上占地面積237.12平方米,墓葬有3座,其中單墓1座,合葬墓2座,均坐東北朝西南,橫向排列,其中M2朱文玉夫婦墓,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土塚呈橢圓形,長3.9米,寬2米,高2.5米, 墓碑用條石砌成拱形頂,高3.5米,寬2.6米,上部設亡堂,刻“天地君親師位”,墓碑左右兩側為八字形儀墻,高1.9米,寬0.65米。儀墻外沿各立卷云頂圓首碑二通,碑規(guī)格形式一樣,座高2.56米,長0.93米,寬0.7米,碑中各嵌方碑一塊,墓碑前7.8米處立字庫塔二座,左邊字庫塔為方形座五層樓閣式,塔通高6.15米,塔基高0.6米,邊長2…[詳細]
    龍川縣農(nóng)民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nóng)民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zhèn)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nóng)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nóng)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chuàng)辦縣農(nóng)-動講習所,國民黨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nóng)講所仿效廣州農(nóng)-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nóng)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余名。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qū)鄉(xiāng)選送,另一半來自興寧、河源、和平三縣?h農(nóng)講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nóng)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yè),后因蔣介石發(fā)動政變,提前結業(yè),回到各自區(qū)域開展農(nóng)運。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鄭家祠近600…[詳細]
    忠節(jié)祠
      忠節(jié)祠:位于新河鎮(zhèn)三邵村340號東面。坐北朝南,由臺門、正廳及左右?guī)拷M成的四合院。東西長21.5米,南北長19.6米,面積為414.54平方米。臺門為八字形,八字門兩邊有楹聯(lián)一付“大節(jié)在人間萬世綱常永賴,崇祠臨水曲四時俎豆長馨。”門楣中嵌行書書寫的“忠節(jié)祠”青石匾,上面還刻著“中華民國拾壹年十一月吉旦”、“先賢靜學王公第十六世孫奉祀生留日法學士曾任陸軍部正執(zhí)法官溫處刑庭長紹興民庭長衢州地方推事乃升立”等字。左右?guī)繛槿_間單檐硬山平屋。正廳為七開間單檐硬山平屋,明間設有供臺供奉祖先牌位。天井中間有甬道連接臺門與正廳。據(jù)調查,忠節(jié)祠是為紀念溫嶺一位忠節(jié)名臣王叔英而建的。王叔英字原采,號靜學,明…[詳細]
    五臺山海會庵
      五臺山海會庵,位于五臺縣金崗庫鄉(xiāng)金崗庫村西北約15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4.61米,南北寬60.45米,占地面積3905.67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清光緒十年(1904)重建,民國初年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鐘樓、鼓樓、耳殿及配殿。除念佛堂與西南角庫房外,余下的建筑皆為清代遺構。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9.35米,深10.4米,高1.1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檐柱間雀替浮雕二龍戲珠及雙鳳朝陽圖,明、次間設四扇六抹雪花紋、梅華紋、回環(huán)紋格扇門。殿頂明間辟斗八藻井,兩山墻工筆重彩繪佛本生故事,總面積…[詳細]
    半山交通站舊址(觀音樓)
      半山交通站舊址(觀音樓)位于合溪鄉(xiāng)合調村,年代為1929。半山交通站舊址(觀音樓),位于合溪鄉(xiāng)合調村半山,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舊址為方形,土木結構,坐北朝南,通面闊17.8米,總進深31.9米,占地面積567.8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觀音樓為原建筑的正樓。依山就勢而建,“一”字帶前廊,面闊五間,西側2間高三層,中間2間高二層,東側1間為單層。歇山頂,山墻擱檁。半山觀音樓,地處舊時廣東挑鹽通往上杭的必經(jīng)之路,毛澤東從合溪師儉樓去上杭、周恩來在孟良公祠出發(fā)往上杭途徑半山古道時,均由老接頭戶羅書章(民政局有據(jù)可查)、羅立章兄弟倆(后隨大部隊北上)接待。在革命戰(zhàn)…[詳細]
    五臺山明月池
      五臺山明月池,也稱觀海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黃土咀村北約16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2米,南北寬41米,占地面積為2542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東偏院、木牌樓為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 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木牌樓、天王殿和金剛殿(金剛密跡殿),兩側為便門、配殿,東側設跨院一所。金剛殿石砌臺基,寬13.35米,深9.8米,高0.84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重檐后單檐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上下層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格扇門。殿內佛臺后排塑密跡金剛,前排塑三世佛,兩山佛臺為十…[詳細]
    侯堡余糧寺
      侯堡余糧寺位于襄垣縣侯堡鎮(zhèn)侯堡村南。坐北朝南,東西寬29米,南北長44米,占地面積1276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筑。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正殿,兩側為東西妝樓、東西廊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殿。正殿建在1.2米高青石臺基上,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七檁前廊式,三踩單翹斗拱,前廊柱為沙石質。1981年被襄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余糧寺正殿之下有羅成洞,內有羅成盔甲,有石門-,石門上 書:“要想石門開,除非本人來!睋(jù)說日軍侵略中國時曾盜此洞,石門打開后冒出一股青煙,洞深不可測,日軍一無所獲,遂罷。后人為了保護此洞,將洞填實。傳說羅成是隋朝第七條好漢,后歸唐…[詳細]
    紀家塔
      紀家塔  位于利辛縣西北19.5公里,孫集鎮(zhèn)孫園村東南700米,紀-西100米。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體七層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邊形,每邊長148米,塔高約10米。塔房原有一寺廟,已毀。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塔身第一層東南距地表64厘米處嵌青石碑一塊,碑高42厘米,寬82厘米,碑文字跡不清,只落款處有“嘉慶五年”、“蒙城舉人李××撰”尚可識。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中空,…[詳細]
    萬歲橋
      萬歲橋位于石蓋塘鎮(zhèn)萬壽橋村1組,是郴州城區(qū)后街南關上至宜章90里大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梁,始建于秦贏政三十三年(前214年)。上有石板路面,寬2-3米,古為交通要道。因貨物全賴人工肩挑或騾馬馱運,騾馬背負重荷,終年如一,年年依舊,故形成騾跡,蹄印深達兩三公分,以溝旁、坡前數(shù)目較多。橋邊原有兩塊古碑,一塊于2002年“8.8”洪災中被沖入河中,僅見碑頂、碑座現(xiàn)于河灘中,另一塊為捐資碑。民間曾流傳一首歌謠:“十里路上到堯坡,二十平地起風波,三十折嶺高萬丈,四十兩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還餉,六十萬歲橋上過,七十韓公走馬嶺,八十亭子對廟角,九十南關抬頭看,望見郴州一大窩。”離萬歲橋不遠,保留一段騾跡古道,長…[詳細]
    黎家古建筑群
      “黎家古建筑群”原名“明清村莊”,位于廣福鎮(zhèn)板湖村黎家自然村(即黎家自然村全部)。據(jù)黎姓家譜和地名普查資料記載,唐時,黎姓已居在此。該村的黎姓祖先是為了守衛(wèi)“唐永王墓”而在此居住、繁衍的。黎家自然村全稱為“永木黎村”,最早稱為“守墓黎村”。黎家自然村內共有古建筑37棟,其中34棟為明末清初所建,風格多為勒馬式八字門頭,一般兩進四廂或一進兩廂帶反照堂,有的兩旁留有暗走巷;緸榇u木、穿斗架木梁式結構。兩進四廂帶反照堂的一般長30米,寬14米;一進兩廂的一般長20米,寬13米。村莊房舍呈半月形排列,坐西朝東,總面積約22000平方米,尤其是兩棟“大夫第”的門坊保存較好。另外,村內還有另一處縣級文物…[詳細]
    蘭陵故城
      東周、漢時期遺址,位于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zhèn)駐地,臨沂、徐州公路東側。1991.5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保單位。故城為土城,城墻及護城河已淹沒成耕地。遺址東西約860米,南北約1900米,分布面積約1634000方米,墻基寬約30米,護城河遺址寬約50米。北墻確切位置為所在鎮(zhèn)五中北墻基,東門遺址為蘭陵酒廠廠房東南角,故城中心,在蘭陵酒廠的十字路口。史書記載,戰(zhàn)國時,蘭陵為楚蘭陵縣治所,漢時為東?と丝たh第4位,其后歷代多為郡縣治所,清一度設分縣,故城曾出土五珠錢范、清代甘棠碑等文物,近年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漢代郡國鑄錢遺址,采集文物標本有圓瓦當、半瓦當,筒瓦,灰陶豆,花紋磚,現(xiàn)整個古城被蘭陵四圩及蘭陵美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