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滎澤縣城隍廟
      滎澤縣城隍廟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西大街路北(原古滎軋花廠院內(nèi))。其西側(cè)、北面緊鄰滎陽故城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因避河患由滎澤舊縣西遷至今古滎鎮(zhèn),滎澤城隍廟也隨之遷至此地,F(xiàn)存大殿、月臺、明嘉靖、萬歷年間碑刻兩通、清代乾隆年間鐵香爐一尊、寢殿基礎(chǔ)等。城隍廟大殿,坐北朝南,單檐歇山式建筑,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面覆以琉璃瓦,脊飾黃綠相間式琉璃,正脊兩端置蟠龍大吻。平面呈長方形,柱網(wǎng)左右對稱布局,明間面闊3.5米,次間面闊3.5米,稍間面闊2.2米,通進深10.1米。檐下施七踩斗拱,繞殿檐下一周,斗拱下為平板枋和大額枋。主體建筑由18個木柱支撐梁體,明間兩根金…[詳細]
    三畛真武廟
      三畛真武廟位于陽曲縣大盂鎮(zhèn)李家溝村三畛自然村西。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遺存為清代建筑。1996年7月陽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武廟整體院落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二進院建于高約3米磚砌臺基之上,與一進院之間以石階相連;一進院僅存戲臺。南北長65.22米,東西寬27.23米,占地面積約1775.8平方米。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戲臺、山門、正殿(真武殿)。戲臺:建于土崖之下,坐南朝北,面闊三間,分為前后兩部分,前臺為演員表演的場所,后臺為化妝、休息區(qū);前臺為卷棚歇山頂,后檐為硬山屋頂,前后檐屋面在檐檁處相交,中間以木隔斷相隔。建筑建于高約1.5米臺基之上,共設(shè)柱三排;后臺梁架結(jié)構(gòu)為五…[詳細]
    廣通文廟
      廣通文廟位于祿豐縣廣通鎮(zhèn)廣通村民委員會,廣通小學(xué)內(nèi)。又名黌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清兩代在故址上重建,補建十次,現(xiàn)存文廟為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文廟坐北朝南,原有前后兩院,呈長方形,有眾多建筑群,F(xiàn)僅存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泮池上原有石拱橋,名“月弓橋”,橋兩頭各有雙獅、雙象護橋,現(xiàn)僅存橋南兩獅,橋已毀。大成門(又稱敬和宮),面闊3間,進深2間,為單檐歇山頂一層建筑,采用五梁過架式木結(jié)構(gòu)。前后檐均有三層斗拱支撐,拱、翹、昂上雕刻魚頭、象鼻、三浮云、菊花頭、龍戲珠等;東西墻基須彌座上有浮雕,構(gòu)圖精美。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為單檐硬山頂,九檁前檐廊建筑,采用抬梁式與穿…[詳細]
    城隍廟旅游區(qū)
      •參觀豫園和老城隍廟,品地道上海小吃,穿梭熙熙攘攘的人群,領(lǐng)略老上海民俗風(fēng)情。城隍廟旅游區(qū)坐落著豫園和老城隍廟兩個主要景點,是初到上海的游客必去之處。在此可以全面領(lǐng)略到上海的民俗風(fēng)情,品嘗地道的上海小吃和本幫菜。而每到夜晚,仿古建筑群上繽紛的景觀燈也使這里成為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城隍廟旅游區(qū)位于市中心黃浦區(qū)東部的老城區(qū),是集景點觀光、購物、餐飲于一體的大片區(qū)域。除了豫園和老城隍廟這兩個最主要的收費景點,還有九曲橋和湖心亭等開放性的小景點。這里的南翔小籠包不可錯過,也可以坐在綠波廊餐廳內(nèi),邊品嘗上海本幫菜邊欣賞樓下來來往往的人群。城隍廟旅游區(qū)是個常年人頭攢動的地方,因為這里還是個著名的…[詳細]
    曼地爾廟
       介 紹 曼地爾廟位于康諾特廣場西側(cè),1938年由工業(yè)家 G.D. Birla建立。寺廟供奉著財富女神Laxmi和保護神 Narayana。寺廟由甘地(Mahatma Gandhi)發(fā)起,不同種姓的人都可以進入寺廟。 寺廟采用Orissan建筑風(fēng)格,廟中最高的塔高165英尺,寺廟中有反映印度神話的精美圖畫。對于外籍游客來說,最重要的是來這個寺廟看到“swastikas”。這是古代印度雅立安人(Ayran)的符號,象征著完美。 交 通 可以在市內(nèi)乘坐公交車,公交車站在新得里市中心Kashmere Gate,靠近巴士總站ISTB(Interstate Bus Terminus)。當然也…[詳細]
    洵口張氏家廟及照壁
      張氏家廟占地面積為364平方米,縱深26米,橫寬14米,是一棟三進式古院落建筑,整體為磚木結(jié)構(gòu),寬敞古樸,格調(diào)雅致。據(jù)黎川縣洵口鎮(zhèn)洵口村《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廟是當?shù)貜埣业淖陟,由張氏九世祖張槚所建,里面供奉著張家祖先的牌位。張氏家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當時的南京工部尚書張槚自捐俸祿籌建,后幾經(jīng)修繕。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經(jīng)家族商量后續(xù)建,于三年后動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毀于粵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張氏十九世祖金誥公鄉(xiāng)試回村,即邀瑞麟諸公率族眾出資出力重建,辛勤三載,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詳細]
    藍池廟
      藍池廟,又名蘭池廟、南池廟,座落在三臺縣塔山鎮(zhèn)南池村玉池灣。距綿鹽公路8公里,距塔山鎮(zhèn)10公里,距三臺縣城30公里。盛唐偉大詩人杜甫曾到其游歷,并留下《題玄武禪師屋壁》等詩作,F(xiàn)存拜殿、岱岳殿和東西上下兩廂等古建筑群,建筑面積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8991.85平方米。塔山鎮(zhèn)藍池廟于1993年,被三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1999年10月,被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藍池廟布局較為完整,功能分區(qū)比較明確,屋面脊飾保留川西北民間風(fēng)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構(gòu)架,建筑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題記。為研究綿陽…[詳細]
    香港老圍香海慈航船廟
      香海慈航是一間位于荃灣老圍村三疊潭的寺院。因其外形有如一艘漁船,并且建于三疊潭之畔,在雨季時,石澗流水淙淙,所以亦稱為“船廟”。香海慈航寺內(nèi)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在佛教的經(jīng)典中,觀世音菩薩為普渡眾生,倒駕慈航!跋愫!痹诜鸾痰慕(jīng)典中是指圍繞須彌山的內(nèi)海,盡為香水,亦可泛指佛門。香海慈航建于1960年,該處前身名為“觀音巖”。據(jù)說由老圍村村民仿照南中國海的漁船造型自行設(shè)計興建,部份建材更是三疊潭的石塊[2]。據(jù)悉,香海慈航原為呂祖道場,寬宗法師曾與道教的友人扶乩,獲呂祖委為住持。香海慈航的船頭佇立關(guān)公像為護法,前艙為虛云禪師紀念堂,中間船艙為開山祖寬宗大師紀念堂,后艙為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詳細]
    張?zhí)祺爰覐R
      張?zhí)祺爰覐R(又叫天麟公祠堂)坐落在溫州市龍灣區(qū)永中街道普門村(三都)五芳巷,始建于明崇禎中期(1645年)前后。傳說到了清乾隆年間,三都普門土地堂又遭火災(zāi),延及家廟,因此張氏四派子孫,在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左右,在原址上集資重建張?zhí)祺爰覐R,坐北朝南,五間二進,門廳通面寬10.7米,通進深3.93米。正廳通面寬10.85米,通進深9.7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天井、月臺、通道都是長條石平鋪而成,大門前還有一對雙石碣(旗竿夾)顯示了家廟的顯赫地位,祠前面有朱垟山,永昌堡、白水天柱峰凌云聳立;祠后有黃石山大尖峰而帶甌江,東面是流水(滄河支流)、小橋人家,西面是中河道直通白水永中,水陸交通,十…[詳細]
    井山廟
      宋末泉水葛氏析居水車,于元致和戊辰年(1328)建“井山廟”,塑葛仙翁像于井座上。清順治辛丑年(1661)清政府為斷絕鄭成功糧草,頒布遷海令,百姓內(nèi)遷,祠廟被毀。康熙庚戊年(1670)村民復(fù)歸故里,葛氏爰合陳、潘、謝四姓,重建斯廟。乾隆戊申(1788)陳元培父塑神像。井山廟位于水車境內(nèi)東岸的一座小山山頂上,山上樹木茂盛、郁郁蔥蔥。 “井山廟”現(xiàn)存的布局應(yīng)是清早期的風(fēng)格,但有少數(shù)構(gòu)件當為元明遺物。 井山廟建于山頂,臺門座北朝南,單檐硬山頂,建筑面積180平方米。立頰單門,用人余塞板構(gòu)筑,石門檻一道。 正殿歇山頂,面闊3間,通面寬9.8米,通進深8.6米,東首垂脊無存,正脊堆塑麒麟,祥云寶珠頂脊飾…[詳細]
    471、媽閣廟 [澳門]
    媽閣廟
      媽閣廟原名天后廟、海覺寺、正覺禪院等,是媽祖閣的俗稱,位于澳門的東南方,面海背山。媽閣廟相傳是福建人于明朝年間為“媽祖”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媽祖”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宋朝人,自幼即可預(yù)知吉兇,長大后吃齋未嫁,享壽28歲,死后常顯靈于海上,可幫助商人和漁民化險為夷,故來自福建的漁民就共同興建了媽閣廟,到清朝康熙年間,“媽祖”被加封為“天后”,是航海人的“護航海神”。媽閣廟正門的橫梁上由“媽祖閣”三個金字,左右的對聯(lián)為“德周化宇;澤潤生民”,依次往里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筑組成,這些建筑具有傳統(tǒng)的古老佛教的特色,具有很大歷史意義,可以說,澳門的歷史和媽閣廟血脈相連,不…[詳細]
    漳州府文廟大成殿
      漳州府文廟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修文西路2號。大殿始建于宋慶歷四年(1044),政和二年(1112),紹興九年(1139)復(fù)回原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幾經(jīng)廢興。漳州府學(xué)亦設(shè)于此。現(xiàn)建筑由儀門、大成門、兩廡、丹墀、祭臺、大成殿等組成,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朱熹知漳州,曾每旬之二日必領(lǐng)官屬至此“視諸生講小學(xué)為正義”。鄭成功、黃道周等都曾到此祭祀孔子。主體建筑大成殿,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23.2米),進深六間(23.7米),重檐歇山頂;◢弾r大石柱支撐著抬梁式木構(gòu)架,下檐梁架皆為插入金柱的三步梁架,硬挑單挑出檐。金柱柱徑達0.8米。上檐在額枋之上施彎拱疊枋偷心式斗拱…[詳細]
    沙湖廟
      沙湖廟位于慈溪市掌起鎮(zhèn)任佳溪村,東南與靈龍宮毗鄰,南臨龍廷河,東距靈緒湖30米。該建筑坐北朝南,外觀為單檐硬山頂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總體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26米,占地面積728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是磚石結(jié)構(gòu)墻門、前殿、戲臺、大殿。前殿與大殿之間為石板鋪砌的天井,左右各設(shè)四開間偏殿,建筑之間互有墻垣貫連。 第一進前殿分三列,每列一間二弄,梁架結(jié)構(gòu)用料較小,裝飾簡樸,每列前殿門外之墻各設(shè)1.6米寬的磚石門頭。其中前殿左右正間寬2.8米,二弄寬1.5米,進深4.5米,北側(cè)與偏殿相連,但不銜接;中間前殿正間寬4米,二弄寬2米,進深6.7米,北側(cè)與小戲樓相銜接。 小戲樓為單檐歇山頂建筑,長…[詳細]
    趙公明財神廟
      趙公明財神廟以華夏正財神趙公明故里和財神歷史傳承為核心,坐落于財神趙公明故里——陜西周至縣集賢鎮(zhèn),它以三進財神殿為核心建筑院落,以偏殿和小廟構(gòu)成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qū),打造以財神故里、眾神傳說、集賢鼓樂為代表的民俗旅游。趙公明,名朗、玄朗、字公明,生于商朝末,曾任大夫之職,后隱居終南山。因他入黑水峪,(今西安市黑河水庫)擒黑虎為民除害,受到尊崇愛戴。傳說:趙公明修仙得道,被玉皇大帝封為五路財神之首,(福祿壽喜財)主管人間財富,華夏民俗文化一直尊崇財神趙公明,俗稱財神爺,灶王爺,黑虎爺,財政部長。千百年來在世人心目中祭拜財神會帶來好運。中國民眾供奉的財神主要有六位,趙公明被奉為華…[詳細]
    稷益廟堂
      稷益廟,俗稱陽王廟。在山西新絳縣城西南20公里陽王村。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堂。伯益又稱伯醫(yī),相傳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百谷,傳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穡于此,故建廟祀之。稷益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東岳稷益廟碑》記載:“陽王之墟者,東岳稷益廟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舊三楹,國朝弘治年間恢復(fù)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間復(fù)增先門三楹,獻庭五楹、舞庭五楹?澮灾茉芤蚤L廊,隱以佳木,百工殫巧,金壁輝煌”。按照元代兩個至元年號,即使是后一個至元年,建筑物需要重修,其始建或重修年代不晚于南宋,F(xiàn)存舞臺、正殿為明代建筑。舞臺五間,單檐歇山頂,周檐…[詳細]
    護國隨糧王廟(七老爺廟)
      七老爺廟,亦稱護國隨糧王廟,處于雁塔灣,始建于明代。相傳有一位金姓運糧官經(jīng)過西塘,時值鎮(zhèn)郊旱災(zāi)嚴重,顆粒無收,路有餓殍,其狀甚慘。金動惻隱之心,私自發(fā)放糧食救濟,災(zāi)民賴以存活者甚多。而金解糧至京,朝廷追究其事,金以身殉法。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廟以表紀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稱之為七老爺。七老爺廟內(nèi),前殿是新建的,大門就開在街邊。街南面開闊地就是河埠,農(nóng)村來的或外地來的燒香者可以坐船直接到廟門口。大門的門楣“護國隨糧王廟”6個大字,這是本鎮(zhèn)書法家江蔚云的手跡。前殿高爽,現(xiàn)作門廳用,里面是一個天井,有供人燒香燭用的大燭臺。天井正中置有高2.5米的一只鑄鐵大香爐,-“護國隨糧王”5個字,香爐雖粗糙一些…[詳細]
    巨野文廟大成殿
      巨野文廟大成殿系明代建筑,是祭祀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地方。位于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100米,西鄰縣政府家屬院,南靠文廟街。1979年,被巨野縣革委會將文廟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元時期,巨野文廟原建于城北,由于水患屢建屢廢。明洪武十五年移建今址,為祭祀孔子之所。明永樂、正統(tǒng)、成化、正德年間不斷增修擴建,建有文昌宮、尊經(jīng)閣、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以及學(xué)田二十畝;萬歷三十三年建太和元氣坊、泰昌元年筑奎樓、天啟初年建兩廡,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xù)成諸祠,規(guī)制乃備”,并創(chuàng)建義學(xué)。文廟共有殿、堂、樓…[詳細]
    鹿邑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即黌學(xué)堂,位于鹿邑縣城內(nèi)紫氣大道北縣委院內(nèi)。大殿座北朝南。據(jù)清代光緒版《鹿邑縣志》記載,鹿邑文廟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9),為歸德守觀志能創(chuàng)建,后毀于兵。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縣韓 重建。崇禎末又為流寇所焚。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知縣閔三元復(fù)建?、乾、嘉、咸各朝均有修葺。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縣人集資又予翻新。文廟原有兩廡、戟門泮池、太和之氣、萬古日月牌坊、欞靈門、大門、屏墻等建筑,是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縣府學(xué)宮。大成殿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所頒御書匾額。今僅存大成殿,為清代建筑。大殿面闊五間23.50米,進深三間14米,…[詳細]
    嵊州城隍廟
      位于嵊州城內(nèi)鹿胎山南麓,是一座江南一帶很有名氣的建筑。該廟初建于1345年,由于年代久遠,建筑遭受多種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尤其是白蟻的蛀蝕,歷史上曾十一次修建。近幾年又經(jīng)大規(guī)模重修,現(xiàn)已修竣對外開放。南宋朱熹游嵊州時曾到鹿胎山登城隍廟,題“溪山第一”四字,故嵊州城隍廟又有“溪山第一樓”的稱號。城隍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選材講究,雕刻精湛,裝飾協(xié)調(diào),整體和諧,稱譽江南,堪稱一絕。嵊州城隍廟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百步階9號,始建年代較早,宋《嘉泰會稽志》中已有文字記載,F(xiàn)存建筑系清嘉慶九年重修。該廟廟貌恢宏,在城隍廟同類建筑中數(shù)全省第一。建有八字屏風(fēng)、月臺、溪山第一樓、儀門、戲臺、城隍殿、后大殿,兩側(cè)配有耳房、側(cè)屋、夾…[詳細]
    武陟玉皇廟
      武陟玉皇廟坐落于武陟縣大虹橋鄉(xiāng)寺王莊村中偏南,明碑修玉帝殿、東岳諸神殿;清碑稱玉帝廟、玉皇大廟、玉皇上帝廟、俗稱玉皇廟,今因之。寺王莊村,古臨懷洛官道,地利人和,勤勞文明,建有玉皇廟、文昌閣、觀音堂、祖師廟等諸多神廟護佑此方百姓。寺王莊村玉皇廟現(xiàn)為武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妙樂寺建寺前就有村名寺后王莊,后簡稱寺王莊。其村先民為了追求美好生活,在此設(shè)壇,求神納福,香火不斷。據(jù)碑記考證:明初有玉帝殿、樊公殿,明萬歷十三年,村人李尚信帶領(lǐng)當時該村李莊、宋莊、路莊、陳莊、楊莊善男信女,遠近香客,在此建圣人殿、拜殿,崇禎年間重修東岳諸神殿,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并多次重修,有廣生祠、火神殿、古佛殿、有鐘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