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

    潘新烈士墓
      潘新烈士墓位于羅山縣潘新鎮(zhèn)李堂村丁崗。1945年10月,國共雙方代表在重慶簽署的《雙十協(xié)定》墨跡未干,國民黨就在中原地區(qū)集結了30萬兵力,妄圖殲滅活動在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新四軍第五師。在國民黨步步緊逼下,新四軍五師主力發(fā)動桐柏戰(zhàn)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為策應桐柏戰(zhàn)役,10月12日,新四軍第五師二分區(qū)第二十五團和羅山獨立團攻打潘新店,以牽制國民黨在羅山的駐軍和地方反動武裝。在攻打潘新店戰(zhàn)斗中,當場犧牲了20多位戰(zhàn)士。在清掃戰(zhàn)場中,部隊和當?shù)卣畬⒘沂總兊倪z體就近合葬于潘新鎮(zhèn)李堂村丁崗。1999年,中共潘新鄉(xiāng)委員會在丁崗潘新烈士墓立碑一座,碑文為“革命英雄永垂不朽”。1979年5月,潘新烈…[詳細]
    合浦漢墓群
      合浦漢墓群位于中國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境內,是一處包括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社會各階層的墓葬群。合浦漢墓群主要分布在禁山、康南、平舊、楊家山、中站、廉東、涌口、廉北、堂排等村所轄區(qū)內,總面積約69平方公里。墓群內包括墓葬近7000座,現(xiàn)已發(fā)掘400余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和磚石墓兩種。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還有耳室或側室。墓道多數(shù)為斜坡式,個別為階梯式。墓群內還出土了銅器、鐵器、金器、銀器、陶器、玉器以及水晶、玻璃、瑪瑙、琥珀等隨葬品萬余件,其中包括銅鳳燈、銅屋、玻璃杯碟等罕見的珍品。合浦漢墓群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漢代中國南部地區(qū)的喪葬制度提供了完備的實物資料。此外,墓葬0土的…[詳細]
    沈曾植墓
      沈曾植墓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王店鎮(zhèn)太平橋村9組沈宦墓地,共有四座,墓丘呈圓形,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自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沈曾植、沈曾植祖父沈維鐈,沈曾植父沈宗涵和沈宗涵女兒的墳塋。沈曾植墓高2.7米,直徑4米,沈維鐈墓高2.7米,直徑4米,沈宗涵墓高2.3米,直徑3.15米,沈宗涵女兒墓高1.8米,直徑3米。墓地四角原立有界樁,現(xiàn)僅存一塊,上刻正楷“沈宦墳界”,石樁高1.65米,寬0.325米。2009年,沈曾植墓經過修葺,面貌煥然一新,神道直通墓地,四周松柏挺立,墓丘圓整劃一。沈曾植為清末大儒,在儒學、法學、史學、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在國內國際具有廣泛影響,其墓作為研究其生…[詳細]
    大峰禪師墓
      宋大峰墓位于汕頭市潮陽區(qū)和平大峰風景區(qū)內。墓地坐西向東,依山勢而修筑,山體形似雄獅臥地,曰“雄獅山”,其墓葬于獅腹之處,占地面積約3660㎡。墓區(qū)由花崗巖石砌筑而成,封土呈饅頭狀。墓碑高1.2m,寬0.9m。碑文為“宋大峰祖師墓”,上下款小字署“中華民國丙戍臘月吉日修”、“各縣市善堂代表大會”字樣。墓前扶手豎石雙柱,分別銘曰“大師佳壤”、“峰岳名山”。整個墓區(qū)是大峰風景區(qū)的核心景點,極其莊嚴肅穆,至今保存完好。墓始建于南宋建炎丁未年(1127)〔原曾有建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之說,證據(jù)不足,此處不采用〕。因年代久遠,期間歷經多處修整,最近一次修繕是1981年。民國丙戌年(1946)重修時把…[詳細]
    小沖墓群
      小沖墓群位于貴州省盤縣紅果鎮(zhèn),為家族墓葬。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沖墓群有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余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等。為研究貴州地區(qū)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小沖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tài)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圣碑和龍爪捋須碑極為罕見。雕刻工藝精湛,雕刻手法多種,圖案內容極為豐富,省內少見,圖案構思巧妙,手法夸張,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墓碑的造型、構圖、圖案內容、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的精神價值。小沖墓…[詳細]
    楊松軒墓園
      楊松軒墓園2003年3月落成。楊松軒先生是清末民初新學先期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家。1907年他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以二百兩白銀首創(chuàng)華州教育會小學堂,并于1919年在小學堂的基礎上擴充建立了華縣咸林中學。楊鐘健先生是楊松軒先生的長子,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科學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質、地層古生物的研究,尤以對包括從古生代魚類至更新世的靈長類的古脊椎動物研究馳名中外,1921年9月即于毛澤東有友好書信往來。為紀念楊松軒和楊鐘健兩位先生對教育和科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華縣人民政府在1990年做出了修復楊松軒先生陵園的決定,并決定在陵園內新立楊鐘健先生紀念碑。墓園內有書法家于佑任等人的筆跡。地址…[詳細]
    汪家莊漢墓
      導 游  汪家莊漢墓,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沙塘川鄉(xiāng)汪家莊! 介 紹 1978~1979年發(fā)掘,共有漢代洞室墓10座。每座又分墓室和長方形墓道兩部分。此外還發(fā)現(xiàn)少量的木槨墓和磚室墓。墓葬中的葬具和人骨均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有夫妻合葬、眾人合葬和二次葬等三種。 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車馬飾器和漢代五銖錢等,同時還發(fā)現(xiàn)玉環(huán)一件。汪家莊漢墓的發(fā)掘,為研究我國各民族發(fā)展史提供了新的資料。青海西寧…[詳細]
    趙玉女墓
      趙玉女墓位于東城區(qū)石井村獅子嶺。又稱皇姑墳,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年),面積80平方米。先后三次重修。墓前的石人、石馬、石獅、石羊、華表無存。1988年重修時,在墓左中部壁上發(fā)現(xiàn)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東莞知縣馬逢樂對保護該墓的碑刻。趙玉女(1159~1245年),南宋高宗之女,宋室南渡時散于民間,被起兵勤皇的東莞人鄧銳收留,后許配其子鄧惟汲為妻,宋光宗即位后,玉女得認為皇姑,其夫鄧惟汲被封為“稅院郡馬”,附城主山村的女婿黃壽昌被封為“郡馬婿”。宋樞密院丞相趙汝遇特為黃壽昌書寫了“國戚名家”的木匾額(匾長2.36米、寬0.95米),字為陽刻、貼金箔,今掛在主山村黃氏宗祠內。趙玉女住所多…[詳細]
    馮子材墓
      馮子材墓馮子材墓位于欽州城東沙埠鎮(zhèn)泥橋村東北的小山丘上,距欽州城13公里,周圍群山環(huán)繞,滿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約1200平方米,廟式屋檐墓頂用長2米、寬半米的花崗巖刻成。檐下碑前有1對雕刻精致的盤龍石柱,墓前有3個長5米、寬6米的拜臺,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將、獅、虎、馬的石雕像各1對。它們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制作也精巧。墓前橫列獅頭石柱8根,4根長4根短,刻有對聯(lián)云:“萬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萬世馨香!痹谀购蠹s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內有象征官階等級的巨碑1塊,碑文為“大清誥授榮祿大夫建成將軍太子少保銜貴州提督世襲輕車都尉加一云騎車尉馮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額為“功在…[詳細]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6公里切木爾切克鄉(xiāng)(原稱克爾木齊)境內的山間盆地中,以海依那爾、科克舍木老克木齊、喀臘塔斯、喀臘希力克別特、阿克托別等為主的十一個地點,分布著數(shù)量較多的石雕人像及古墓葬,形成南北寬12.5公里,東西寬3.5公里,總面積達43.7平方公里左右的墓葬分布區(qū)。遺址年代的上限為青銅時代,下限沿續(xù)至漢、魏。遺址中墓葬形制多樣,以大型塋院制石棺墓和石圍石堆墓、石棺墓最具代表性,石雕人像的數(shù)量及類型居阿勒泰之首。對于墓地石人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一般學者認為,早期墓地上立的石人,首先應該反映的是祖先崇拜,或者說具有人形神的崇拜,具有靈魂保護的意義;晚…[詳細]
    劉連捷墓
      劉連捷墓位于市馬頭山鄉(xiāng)新塘山。劉連捷,號南生,該市楊家灘人。曾任知縣擢知府,晉按察使,加布政使,官至兩江(江西、江蘇)總督,誥授光祿大夫,欽命頭品頂戴,恤贈太子少保。卒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年53歲。墓四周砌有青磚護墓圍墻,入口處立有7米高的牌坊,上刻“圣旨”二字及游龍舞鳳圖。距墓30米處建有磚祠,祠內有大石龜及龜碑。上刻墓志銘,自祠至墓冢砌有石級,路旁柏樹高聳,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俑成對分列兩邊。這些石雕鑿刻精細,或立、或蹲、或跪、或臥,形狀各異,形態(tài)逼真,均置石座之上,每尊重達數(shù)千斤。登石級,經祭石、香爐,才到墓廬。墓廬系大青石、青磚、三合土所筑,其上立有大理石碑,周圍石墻上有…[詳細]
    趙孟頫墓
      時代:元趙孟頫墓位于洛舍鎮(zhèn)東衡村戲臺山南。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謚文敏,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朝宗室,元代著名書畫家,工書法,擅繪畫,變革南宋院體格調,創(chuàng)立元代畫風,精詩文、篆刻。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以及政治家。在宋代文壇上非常出名。1992年在距地表深1.5處,發(fā)現(xiàn)長3米、寬2.6米石板雙室墓和寬11米夯筑神道,在距墓約30米神道兩則,出土石翁仲2尊,高2.2米、寬0.8米;石馬2匹,通長2.7米、高1.5米,均系太湖石質,雕琢精工。1993年墓地經重新修復后面積達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面南向,神道兩側立有石馬、石翁仲。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詳細]
    傅品三烈士墓
      傅品三烈士墓,位于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慶衛(wèi)鎮(zhèn)跳石河村。傅品三(1900--1930)又名傅品章,威遠同勝鄉(xiāng)人,1927年加入農民協(xié)會。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鎮(zhèn)西區(qū)委及農協(xié)會負責人,領導發(fā)動農戶加入農協(xié)會,打行罷市,懲罰奸商,反對加租加佃,抗交苛捐雜稅。1929年被國民黨政府鎮(zhèn)西區(qū)聯(lián)防隊逮捕,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1930年,威遠地下黨組織和農協(xié)會決定在元宵節(jié)晚上營救,不幸密泄,2月13日,傅品三被國民黨提前槍殺在縣城北門外,年僅30歲。后人為紀念傅品三烈士,修建其墓。傅品三烈士墓,坐北朝南,冢為石砌梯形,前底3.9米,高4.4米,三開仿木廡殿頂造型,前有石碑,墓前有100平方米的混…[詳細]
    清溪苗王墓
      清溪苗王墓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zhèn)幫好村,時代為明。位于秀山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zhèn)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jù)傳明朝萬歷的間,當?shù)孛缑袷最I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zhèn)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yè)”,率領苗民與-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zhàn)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shù)孛缑褚蝗伺鮼硪荒嗤,將其安葬,年復一年,壘成一大墳堡,故而得名。該墓呈圓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頂直徑9.7米,底部周長76米。原無碑記,1986年縣人民政府在墓前豎“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寬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是秀山僅存較為完整的苗族古墓,對研究秀山苗族歷史有很重要…[詳細]
    磚包墩漢墓群
      磚包墩墓群位于李寨鄉(xiāng)菊花地村北約10公里處,與國道227線旁的石崗墩呈東西一線,圇有烽煌磚包墩而得名。磚包墩烽庭原本外包青磚,但因歷經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而坍塌,磚又被人拾走不得維修,因此現(xiàn)存烽隧已殘破不堪。盡管如此,但在石崗墩附近的國道線駐足向西一望,仍隱約可見。磚包墩墓群面積2萬平方米,有大小墓象80多個,殘高0.2一1.5米其中有磚室墓、木室墓、上室墓。該墓群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出土器物有陶罐、銅鼎、銅鏡等。有凡個磚室墓所用的磚都是子母磚,磚磚相抱,十分堅固。因此,該墓群屬于典型的漢墓。這一墓群不同于八卦營漢墓群,多為單室墓,固此可以斷定起人為沒有攜帶親眷的戍邊將士之墓;脑瓱o言,漠…[詳細]
    冼光及其家族墓
      冼光及其家族墓是明代古墓。古墓分為三座: 一為冼安與楊氏合葬墓。墓男主人因其子冼光在朝為官,請賜封追贈,由追封文林郎到中憲大夫、通議大夫南京大理室卿,女主人由太孺人到恭人至淑人;二為冼光墓,冼光,字汝實,號羅江,順德樂從人,考獲進士,曾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升通議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后轉南京太常寺卿,為官有政聲,被民眾譽為“冼燈籠”;三為冼堯祖之母墓,堯祖在萬歷六年(1578年)為光祿寺典簿之職。 墓旁有數(shù)塊通石碑,見證著冼光為家族帶來的榮譽。因他在朝廷的功績,其父母、妻子均被誥封。“奉天勅命冼光父母碑”,正中篆額“奉天勅命”四字,伴以兩小云龍,兩邊大云龍夾額,底座刻云雷紋。另一塊碑上刻有“…[詳細]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抗戰(zhàn)時期,武漢失守,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遷到恩施,侵華日軍以攻其為目標,進行狂轟濫炸。1943年11月21日,日軍出動30多架轟炸機,妄圖一舉炸毀省府所在地與第六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指揮中心。當日機飛至恩施城區(qū)上空時,駐恩施中國空軍第十一大隊顏澤光、周福興、張傳偉三位飛行員火速駕機升空殲敵,盡管敵我戰(zhàn)機懸殊,三飛行員沉著機智,戰(zhàn)得英勇頑強,終于取得“以少勝多”的空戰(zhàn)勝利。在這次空戰(zhàn)中三飛行員不幸壯烈犧牲,恩施人民為紀念“三烈士”,將他們的遺骨安埋在殉難地土橋壩將軍山上,當年建有“恩施空戰(zhàn)三烈士陵園”,立有“三烈士墓碑”,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親自撰寫墓文。文革時期,陵園與墓碑當“四舊…[詳細]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下白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規(guī)制較大,與徐達墓前的規(guī)制相近,今已殘缺不全。現(xiàn)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馬二,高1.9米,旁有馬官,其中一馬官頭已殘,馬鞍四周有纏枝花飾帶,中間海棠形曲線圍成的圖案中,鐫刻有精美的云龍紋樣,十分精細;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將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孫所立。墓冢曾修繕二次,現(xiàn)墓堆四周用塊石壘筑,直徑9.5米,高2.4米。墓邊有柱礎數(shù)只,當為…[詳細]
    紀信墓
      紀信墓位于城固縣柳林村4組,鎮(zhèn)政府院后約60米處。紀信(?-公元前204年)秦末人,楚漢戰(zhàn)爭中為漢將。滎陽突圍時,佯裝漢王出降,使劉邦逃生,遂被項羽燒死。劉邦稱王后,封紀信為城隍,當?shù)厝罕姙榱思o念他,在此修建紀信墓和城隍廟。柳林城隍廟當年規(guī)模宏大,在漢中地區(qū)頗有影響,解放后,城隍廟被毀,F(xiàn)存墓葬一座,封土為圓丘形,周長24.6米,高2.1米,封土前有一碑刻,為1995年12月城固縣柳林鎮(zhèn)政府立,正面書“漢紀將軍墓”,背面介紹紀信之生平。墓冢南約5米處建一祠堂,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歇山頂,抬粱式五架粱;面闊12米,柱中距3.7米,進深6.3米,廊寬0.8米;門額正中撰隸書“紀信祠”,祠堂內有紀信…[詳細]
    楊運烈士墓
      楊運烈士墓位于蓋州市楊運鎮(zhèn)六道河村北觀寶山的南坡上,坐北向南,土石建筑陵園。楊運烈士墓原在熊岳鎮(zhèn)溫泉村溫泉療養(yǎng)院前廣場草坪內,1970年楊運鄉(xiāng)人民懷著對楊運同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將烈士遺骨安放在他生前戰(zhàn)斗并與當?shù)厝嗣窠Y下無限友誼的第二故鄉(xiāng)。烈士墓在觀寶山半山腰向陽處,墓地正方形每邊長16米,墓前有六級臺階通向山道,供人們前來祭奠。墓有墓室及寶頂兩部分,墓基為邊長3米的正方形,高0.32米,用花崗巖條石砌成;寶頂為圓形,底徑2.58米,高0.4米,亦用花崗巖石塊圍砌而成,黃沙土封頂。烈士的母親與其胞弟前來吊唁時,在陵寢前栽植了蒼松,表達了對烈士的懷念之情。花崗巖石碑立于墓前,正面陰刻“楊運烈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