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各地窯址資料介紹旅游

    全國各地窯址資料介紹

    栗子山青瓷窯址
      栗子山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里杜湖西岸西埠頭村栗子山南坡,小壩東側(cè)。窯址因建筑小壩遭到破壞,局部被湖水所淹。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同年5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從地表遺存判斷,此處為北宋窯址,堆積面積達8,000平方米,斷面厚度約2.5米,暴露窯床殘長4米、寬2.6米,窯壁用長30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的磚頭疊砌而成。器型以雙耳執(zhí)壺和侈口弧腹圈足碗居多,還有四系罐、瓶、盒、燈盞、器蓋等;釉色較灰暗,有青灰、青黃等色,釉層薄而缺乏光澤;有的碗內(nèi)底和壺腹部飾有刻劃花,刻劃線條粗糙呆板,常見的花紋有牡丹花、菊花、纏枝花等,還有印花,主要裝飾在壺的耳部,形狀各異,紋…[詳細]
    菠蘿窯遺址
      菠蘿窯遺址位于孟津縣常袋鄉(xiāng)半坡村菠蘿窯自然村金水河北岸丘陵臺地。2008年1月15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菠蘿窯遺址,南北長310米,東西寬270米,面積83200平方米。遺址西南部的斷面暴露有豐富的文化層堆積,文化層厚1—3.5米,包含物較豐富,采集到的遺物分為龍山文化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龍山文化的陶器種類有方格紋折沿罐、高領甕、圈足盤、雙腹盆、器蓋等;東周時期陶器種類有鬲、盆、豆等。寺河南遺址分布范圍較廣,保存比較完好,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化層堆積明顯,是研究伊洛地區(qū)邙山丘陵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一處重要古文化遺址。菠蘿窯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為主要文物內(nèi)涵的古文化遺址,其文…[詳細]
    板廠峪窯群遺址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鎮(zhèn)板廠峪村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附近明長城磚窯群的一段十分重要的長城關隘,其村北險峰上橫亙著3.5公里長的保存比較完好的明長城。這個罕見的明長城磚窯群,是由秦皇島市文物專家指揮當?shù)卮迕裼?002年冬天經(jīng)過近兩個月的試探性發(fā)掘。磚窯上面從上到下依次覆蓋著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等三種土。窯形分為龍窯、馬蹄窯和牛角尖窯等,窯口直徑為3.5米至6米不等。里面大都保存著當時燒好的筑長城用的大磚頭,磚長36厘米,寬17厘米,厚9厘米,重10.5公斤左右。其中碼滿磚的有24座窯,每座窯里碼磚20層,存磚5000余塊。據(jù)專家分析,這都是備用的長城磚窯藏,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磚…[詳細]
    嚴和店窯址
      嚴和店窯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鎮(zhèn)嚴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窯址東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積約263625平方米。該窯址始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chǎn)。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國家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葉喆民先后到嚴和店窯址進行多次調(diào)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曾先后兩次到該窯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窯址內(nèi)文化層厚達2—2.5米,遺物、遺跡豐富,清理出有燒瓷窯爐、澄濾池、灰坑等。嚴和店窯生產(chǎn)的青瓷器皿造型端莊秀麗,古樸典雅,器形有斗笠碗、敞口碗、粉盒、瓜棱罐、燈、盞等為多。胎質(zhì)呈香灰色,胎質(zhì)堅密,胎釉之間均飾一層醬褐…[詳細]
    成都隋唐窯址
      成都隋唐窯址因制瓷興盛于隋唐而得名;又因古窯遺址地處古道觀青羊?qū)m以北,故名青羊?qū)m窯址。該窯址從1955年試掘到1983年發(fā)掘,其分布面積約二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迄今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時期的綜合性窯場,填補了長江上游地區(qū)古代陶瓷遺址分布的空白。隋唐窯址可分為三個區(qū)域,即窯爐區(qū)、作坊區(qū)和廢品堆積區(qū)。館藏文物現(xiàn)窯址內(nèi)有保護較好的戰(zhàn)國秦漢陶窯、隋短龍窯與唐饅頭窯七座,其中短型龍窯的發(fā)現(xiàn)在全國尚屬首次。窯址出土器物六千余件,主要是民間生活用品與文房用品,有陶器、瓷器、窯具、建筑構(gòu)件、陶俑和動物模型,以及錢幣、獸骨、銅器與石器等;以燒制青釉瓷器為主,兼燒陶器,屬南方青瓷窯系,是一處頗具濃厚四川本土特色…[詳細]
    窯崗村琉璃窯窯址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館在雨花臺窯崗村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一處明代琉璃窯遺址,這是文獻中聚寶山琉璃窯址的一部分,專為明故宮、大報恩寺、帝王陵寢等皇家建筑燒造各類琉璃建筑構(gòu)件。其實,雨花臺區(qū)窯崗村即因明代窯址而得名,構(gòu)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脊虐l(fā)掘結(jié)束后,南京市博物館將其中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窯(10號窯)整體搬遷至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保護、展出。這座琉璃窯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馬蹄形,其南北總長12.36米,最寬處3.98米,最深處距地表2.8米,由窯門、火塘、窯室、煙囪四部分構(gòu)成。窯門外有磚砌的擋火墻。窯床上分布著若干吸火孔,用來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窯頂?shù)幕鹧娌粏渭兊瓜蚋G室后部,讓火焰…[詳細]
    黃陽司窯址
      黃陽司窯址位于永州市冷水灘區(qū)黃陽司鎮(zhèn)陶家洲與錢家洲之間的湘江河岸。共五處依次排列,各相距50~70米。窰室呈長條形斜坡狀延伸,用匣缽裝燒。釉色青黃或淺黃,開片或不開片,90%坯胎涂化妝土,胎色成磚紅色。器形以碗、碟為主,兼有杯、瓶、壇、罐。碗、碟內(nèi)印團花或文字,圖案有蓮花、菊花、蝴蝶及幾何圖形,文字印有“唐、何”姓氏題記,“開元通寶、宋元通寶”等錢文,碗90%為圓口![詳細]
    下符橋宋代窯址
      下符橋宋代窯址位于下符橋鎮(zhèn)瓦屋院窯寶山,濱淠河西岸這座窯址斷面處觀察,上下層器物,沒有造型的變更,當是同一時期連續(xù)燒造堆積而成,推斷此窯存在的時間不會太久,窯座傍在窯寶山南部,占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處都有窯廢品堆積層,如陶殘片,紅燒土和灰漬等。窯爐是南方常見的“龍窯”型,依山坡豎向修建,多數(shù)窯洞已破壞,僅發(fā)現(xiàn)一條保存尚好的窯道,長約28米,黑釉陶器殘品裸露。采集的標本,模式相同,時代風格一致。器物均素面無飾,僅個別的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樣。器物外表古樸粗獷,別有風格,黑釉色褐光潤,因技術水平差,多變形和走釉。采集的品種中,以瓶和碗盞較多,占燒造量的80%以上,可能為適應北宋“斗…[詳細]
    惠東白馬窯址
      白馬窯址位于惠東縣白盆珠鎮(zhèn)白馬村田心村民小組,地處蓮花山脈東支白馬山西側(cè)白盆珠水庫南側(cè),主要分布在白馬河兩岸的小山包上。白馬窯址的瓷窯結(jié)構(gòu)多在“饅頭窯”之列。該窯址是研究廣東地區(qū)陶瓷史和明朝時期粵東瓷器外銷史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目前,在白馬山一帶可見大量窯磚、窯渣、匣砵和各類瓷片及少量的窯壁。白馬窯主要生產(chǎn)日用陶瓷,規(guī)模宏大,產(chǎn)量較高,遠銷東南亞各國。據(jù)他們介紹,在過去以水路運輸為主的年代,像瓷器這么重的物件要運往外地,也要選擇走水路,而白馬窯址地處白盆珠鎮(zhèn)蓮花山脈東支白馬山西側(cè),白馬山下的白馬河等河流縱橫交錯,水位落差較大,白馬河則直接匯入西枝江,為白馬窯產(chǎn)品的海上運輸通道提供了極大便利。為…[詳細]
    北門窯址
      北門窯址,原稱“古窯群遺址”,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的豬乸嶺及馬山。隋、唐代遺址。古窯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見的有約20多座殘窯,分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積達20000平方米。豬乸嶺山腳下有一座保存較好的窯爐,窯膛深4米,寬3米,高約2米,后壁可明顯見到三條煙道,窯壁燒成火紅色,窯頂熏成煙黑。在鹿場內(nèi)約有7-8座殘窯的遺址,直徑2-2.5米不等,窯壁已倒塌,僅存下半截的窯腳。窯群四周散落有青瓷碎片。1995年出土一件唐代青黃釉三足爐。附近相連的馬山北部山腳也發(fā)現(xiàn)11座窯址,均殘損嚴重。根據(jù)出土器物及窯爐形制估計,該窯址年代在隋唐前后。該窯址面積大,數(shù)量多,年代久遠,是新會有代表性的古代…[詳細]
    王倉屋窯址
      王倉屋窯址位于鄂州市華容區(qū)段店鎮(zhèn)中咀村,唐、五代窯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遺跡見有大量紅燒土塊,為窯爐痕跡,剖面呈“U”形,采集遺物主要為瓷器,亦有少量陶器。器形有帶系罐、碗、壺、碟、缽、小狗模型等,陶器有罐,窯具有匣缽。瓷器胎壁較薄,器身施有淺綠、淡黃色釉,釉色光亮,紋飾僅見弦紋。該窯址為研究唐、五代陶瓷技術及工藝發(fā)展等,提供了實物資料。。保護范圍:東北面至北緯30°34′57.18″、東經(jīng)114°47′29.98″;西北面至北緯30°34′57.19″、東經(jīng)114°47′28.22″;東南面至北緯30°34′54.55″、東經(jīng)114°47′29.97″;西南面至北緯3…[詳細]
    七里鎮(zhèn)窯址
      時代:唐至明遺址位于江西贛州東郊水東鎮(zhèn)七里村。窯址范圍在東西寬約一公里的范圍內(nèi),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南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一處規(guī)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始燒于晚唐,盛于兩宋,終于元。前后延續(xù)三百多年歷史。產(chǎn)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zhì)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zhì)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制品較復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發(fā)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里鎮(zhèn)窯生產(chǎn)的器型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日用器,產(chǎn)品中還有部…[詳細]
    荷花芯窯址
      頭低尾高的龍窯,面湖倚山而臥。這不僅是上林湖的驕傲,也是中國青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如今,在經(jīng)歷了1000多年的汗與火的洗禮之后,又重新煥發(fā)了勃勃生機。 唐至五代,是整個上林湖窯群的鼎盛時期。文化的發(fā)達和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使上林湖的瓷窯在數(shù)量上激增。能工巧匠的聚集,使青瓷的制作工藝日臻完美。這一時期的每一件器物,無論是胎體的制作,釉料的配方,器形的設計,還是裝飾的風格,窯具的改革,燒造的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994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對上林湖畔的荷花芯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從出土的大量瓷片、窯具、器物看,這里是晚唐時期的一個重要窯址是毫無疑問的。沿坡而筑的窯址保護棚,把千年前的青瓷文…[詳細]
    交城古瓷窯址
      古瓷窯址古瓷窯址(第三批省保)時代:唐地址:交城縣城東北3公里磁窯村唐宋窯址疊壓于磁窯遺址之上,磁窯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4000年左右。唐宋窯址有河東區(qū)和河西區(qū)兩處,河東區(qū)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河西區(qū)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有大量黑、白、青、黃褐等瓷器殘片堆集,部分區(qū)段厚達1米,器型多以盆、碗、罐等生活用瓷為主,也有少量白釉綠斑標本和白釉紅斑稀有標本!吨袊沾墒贰酚涊d交城磁窯村唐宋窯說:“……山西交城是近幾年新發(fā)現(xiàn)的山西地區(qū)唐宋古窯址之一。在唐代遺址里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黑釉斑點腰鼓標本,但與前兩窯(指河南魯山段店,禹縣下白峪)略有不同,交城窯腰鼓形體較小,胎較薄,…[詳細]
    虎頭埔古窯址
      位于廣太鎮(zhèn)綿遠村虎頭埔南坡,1982年6月縣文物普查隊發(fā)現(xiàn),1982年10月,省、地、縣文博部門聯(lián)合發(fā)掘,共清理了15座窯,出土大量的印紋陶片,比較完整的有陶罐3件,窯用鵝卵石7件。陶器和陶片是泥質(zhì)灰陶,器形大多為罐壺類。主要特點是高領、鼓腹、圈底、矮圈足,外壁通體飾各種印紋,有條紋、長方格紋、曲尺紋、圓圈紋、葉脈紋、編織紋等。窯形大致可分為平面葫蘆形、平面圓形和平面方形三類。平面葫蘆形窯共9座,為平面呈“8”形的橫穴式窯,依山勢而構(gòu)筑,以草拌泥作窯底、窯壁。這類窯一般長約3.50米,寬1.50米,分為窯室、火膛、火道三部分,窯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間連接火道,窯室中部有一紅燒土臺,用作放置陶胚…[詳細]
    東溝窯遺址
      東溝窯址位于汝州市大峪鎮(zhèn)東溝村東。南距縣城30公里。這里依山近水,地勢北高南低,面積約8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瓷窯在東部,排列有序。由于常年燒制,大量殘渣堆積于此,地表上瓷片比比皆是。從遺物的造型和釉色上看,屬宋、元遺存。瓷胎多為灰色,有深淺厚薄之分,質(zhì)地有的緊密,有的疏松。釉色有天青、天蘭、蔥綠、茶葉沫、魚肚白等,以天青居多。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細膩,開細小冰裂紋,釉下氣泡較多,個別器物施釉不到底。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淺腹盤,敞口碗之類。造型古樸、大方,制作規(guī)整精細。2019年,東溝窯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以河…[詳細]
    白舍窯遺址
      時代:宋白舍窯遺址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南白舍村西南側(cè)紅土山崗上。有古窯遺址32座,窯體堆積物20余座,綿延2公里,窯旁遍布瓷片、窯具、墊器、匣缽、炭灰等,遺存豐富,窯址散布于瓦子山、符家山、對門排等處。時代為宋至元。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舍窯是宋元時期“江西五大名窯”(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zhèn)窯、白舍窯)之一。起始于晚唐五代,興盛于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趨于衰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白舍窯以燒制白瓷、青白瓷而著稱,另有白色泛黃、胎質(zhì)較精糙的白瓷和少量影青瓷。制作工藝精湛,有“瓷中之玉”美稱。窯瓷種類多為日常生活用品,不乏精致高檔瓷器,如蓮…[詳細]
    瑯琊鐵店古窯址
      瑯琊鐵店古窯址位于瑯琊鎮(zhèn)鐵店村及其周圍的山坡上,是婺州窯系代表性窯址之一。1981年文物普查時,瑯琊鎮(zhèn)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古窯址16處,時代多為北宋時期。鐵店窯址群現(xiàn)存窯址三處。分別編為一號窯址(分為A窯、B窯),二號窯址,三號窯址。一號窯址燒制乳濁釉瓷為主,亦燒青瓷,A窯長50米,B窯長40米;均南北走向,均為龍窯,南高北低,窯頭在北,窯尾在面,窯床均建在山脊上偏西一側(cè),從堆積分析,東側(cè)較少,西側(cè)較多,厚約50厘米左右。鐵店乳濁釉瓷,是兩次上釉,第一次浸釉,釉層較薄,曬干后,再浸上第二次乳濁釉料,然后一次燒制成功。這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又稱窯變釉、花釉,這種釉具有螢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釉中很少有釉…[詳細]
    遇林亭窯址
      遇林亭窯址,是目前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位于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北約5公里的遇林亭,緊鄰風景秀麗的蓮花峰,分布面積近6萬平方米。這里有一條小溪自南往北流過,沿溪有6座小山崗,堆積著數(shù)以萬計的匣缽和碗墊,有的深達3-5米。四周層巒疊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陽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區(qū)。廢窯堆積自南而北分布于8座山丘上,范圍約6萬平方米,堆積層厚1至5米。該窯發(fā)現(xiàn)于1959年,以后多次復查。局部受破壞,大部分保存良好。1958年全國文物普查被發(fā)現(xiàn)后,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發(fā)掘地段內(nèi),發(fā)掘清理了宋代兩座半地穴平焰斜面龍窯,其中一座長73.2米,…[詳細]
    大源窯址
      大源窯址位于衡東縣甘溪鎮(zhèn)大源村,屬衡山窯系,時代宋、元。窯址分布在大源村境內(nèi)桂公祠、窯背嶺等9處臺地上,有4處發(fā)現(xiàn)馬蹄形窯。文化堆積厚1—8米。各窯的產(chǎn)品有分工,有的以燒制碗、碟、杯、壺為主,有的以燒制罐、壺、黑釉盞為主,有的以燒制大件缸類為主。該窯產(chǎn)品有碗、杯、碟、壺、盞、盞托、罐、壇、瓶、爐、缸、網(wǎng)墜等。胎色有磚紅、青灰、瓦灰、深灰等。釉色有醬、褐、綠、青、黃、米黃、淡黃、黑、棕紅等。裝飾工藝有粉地彩釉繪花、釉下彩繪花、釉下粉彩繪花、印花、刻劃等。粉地彩釉繪花習見于壺、爐、壇腹部,有牡丹、菊花、草葉紋等。印花有菊瓣、牡丹、梅花、水波紋地蓮花魚紋等,吉祥語有“!薄ⅰ案奂螒c”等,主要見于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