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列山古墓群
      導(dǎo)游列山古墓群位于朗縣金東鄉(xiāng)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東北約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列山古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經(jīng)夯打,封土內(nèi)夾有網(wǎng)狀石墻,東西長5.80米,南寬7.50米,北寬5.31米,石墻厚度為0.30米,高0.53米。該建筑群氣勢宏偉,構(gòu)筑奇特,整個墓群延綿幾公里,是西藏境內(nèi)難得一見的景觀。烈山古墓群不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對于研究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將對研究西-史與探討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氣候、古環(huán)境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0年列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景點位置西藏林芝地區(qū)朗縣…[詳細(xì)]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分布于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zhèn)吉堆村委會所在地南側(cè)的半山腰上,面積約50萬平方米。從其形制、結(jié)構(gòu)上看,是一處典型的吐蕃時代墓地。整個墓群共有66座墓葬(其中2012年9月新發(fā)現(xiàn)18座),大小不一,有的墓大而層厚,每級間墊有圓木或墊有白瑪草(一種植物草),排列整齊,而且形狀有方形、圓形、梯形、亞字形、塔形。墓葬封土為覆頭狀,平面?zhèn)葹樘菪。封土采用夾石夯筑的方法。另墓群周邊有11個祭祀坑。吉堆古墓群對于了解吐蕃歷史,洛扎地方史和吐蕃喪葬制度有很高的價值。吉堆吐蕃墓群是在西藏山南市南部緊臨不丹王國邊界、緊靠喜馬拉雅山脈的一處大型墓地。加上有門當(dāng)、得鳥窮兩處摩崖石刻為其證,實為西藏吐蕃時期不…[詳細(xì)]
    咸陽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分布在陜西省咸陽市北原(亦稱五陵原)上。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經(jīng)歷了11個皇帝,除文帝劉恒霸陵、宣帝劉詢杜陵在西安效區(qū)外,其他9個帝王陵墓均在咸陽市北原上。自東向西依次為景帝劉啟陽陵、高祖劉邦長陵、惠帝劉盈安陵、哀帝劉欣義陵、元帝劉渭陵、平帝劉康陵、成帝劉延陵、昭帝劉弗陵平陵、武帝劉徹茂陵! 〉哿陥@為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門,門前有闕。霸陵因山為陵,其余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近方形。如陽陵園邊長418米,周圍有墻,寬3.5米,陵墓封土底邊170、高32.28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以造型逼真的陶人、動物俑以及精致生活用器、工具、車馬器、武器等為代表。陜西咸陽…[詳細(xì)]
    唐代帝陵
      唐代帝陵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高峰時期墓葬制度的代表,是中國陵寢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階段,是唐王朝興衰歷程的見證。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柷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陜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東西綿延100余公里。幾乎與渭水漢九陵成平行一線。據(jù)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圍八十里;泰陵周圍七十六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陵周圍四十里;獻(xiàn)陵周圍二十里。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曾對18陵進(jìn)行整修,樹立題…[詳細(xì)]
    果園-新城墓群
      果園-新城墓群位于甘肅省嘉峪關(guān)市新城鄉(xiāng)西南、酒泉市果園鄉(xiāng)北的戈壁灘上,是河西走廊魏晉(公元220年-420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代表性墓群。墓群面積13萬平方米。墓葬多存有砂礫堆積的封土、墓道。魏晉、十六國墓葬的墓門上方砌筑雕磚的門樓,雕磚造型有力士、雷公、雞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墓室有二室或三室。雕磚砌成屋檐。還有一些壁畫墓,大多一磚一畫,以墨線勾勒然后施彩,內(nèi)容有畜牧、林園、狩獵、出行和建筑裝飾圖案等,應(yīng)是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唐墓用模印磚砌成,壁上嵌有十二生肖、騎士雕磚,地面鋪蓮花紋方磚。果園-新城墓群是研究魏晉、唐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shù)的“地下畫廊”。(國家文物局)…[詳細(xì)]
    汪氏家族墓地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甘肅省漳縣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是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后裔的墓地。從公元1243年至1616年間,有汪世顯及其后裔14代200余人葬此地。該墓面積約3萬平方米。墓葬為帶豎井墓道的磚構(gòu)單室墓,墓室平面方或長方形,墓壁嵌有模印人物、花卉、鳥獸紋磚。隨葬品豐富,以哥窯燒制的青花大碗、雕漆供桌、御賜金牌、彩陶侍俑等最為珍貴。汪氏家族墓地是甘肅省一處保存完整、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元、明時期家族墓地。墓葬和出土隨葬品為研究元、明時期喪葬制度及其演變提供了完整資料,是研究當(dāng)時政治、軍事、社會習(xí)俗的重要文字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xì)]
    雷臺漢墓
      是1969年10月在雷臺下發(fā)現(xiàn)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biāo)志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jù)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其中以銅奔馬藝術(shù)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fā)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17.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yáng)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fēng)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tǒng)天…[詳細(xì)]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青河縣查干郭愣鄉(xiāng)三海子夏牧場,為青銅時代的一處墓葬,距今約4000年。在面積約16.25平方公里地域的四個分布區(qū)內(nèi)計有石圍石堆墓、石棺墓30余座,鹿石19通。什巴爾庫勒石圍石堆墓,石堆直徑78米,殘高25米;石圍直徑210米,寬3~5米。石堆與石圍之間有四條片石鋪成的通道,最寬的通道達(dá)1.6米。墓環(huán)水而建,氣勢宏偉,結(jié)構(gòu)獨特,是歐亞草原少有的特大規(guī)模墓冢之一。鹿石是早期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遺址區(qū)內(nèi)現(xiàn)存的19通鹿石,占阿勒泰地區(qū)鹿石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該遺址表明三海子夏牧場一帶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歐亞草原文化交流的會聚地。(國家文物局)…[詳細(xì)]
    焉不拉克古墓群
      介 紹 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柳樹泉農(nóng)場焉不拉克村,面積達(dá)8000平方米,是新疆東部最重要的一處青銅時代的墓地,距今約4000年。墓葬分布在兩條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土崗上,地表沒有明顯痕跡。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墓、豎穴生土二層臺墓,葬式為曲肢、直肢兩種。隨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木器、銅器、鐵器、金器、骨器和毛紡織品等。彩陶紋飾與甘肅地區(qū)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彩陶紋飾相似。新疆哈密市…[詳細(xì)]
    察吾乎古墓群
      察吾乎溝口墓葬群也稱為哈爾莫墩古墓。它位于和靜縣以西約30余公里的天山察吾乎溝口,屬和靜縣北哈爾莫墩鄉(xiāng)。該古墓群數(shù)量較大,在方圓10公里的范圍內(nèi)坐落著約二千余座墓葬,是新疆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墓葬密集,排列有序,規(guī)模大,石圍墓、屈肢葬和帶流彩陶器是其文化特征。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及文化內(nèi)涵地域特征明顯,被命名為“察吾乎文化”。時代除三號墓為東漢早期外,其余大都在公元前1000-前500年!安煳岷酢泵晒耪Z意為“懸崖的溝”。察吾乎古墓群主要由1號—8號墓地組成,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特征鮮明、氣勢宏大。地表幾無植被,為戈壁礫石地層。察吾乎溝口墓葬群在地面上的標(biāo)志有三種:一種是用大卵石圍成…[詳細(xì)]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6公里切木爾切克鄉(xiāng)(原稱克爾木齊)境內(nèi)的山間盆地中,以海依那爾、科克舍木老克木齊、喀臘塔斯、喀臘希力克別特、阿克托別等為主的十一個地點,分布著數(shù)量較多的石雕人像及古墓葬,形成南北寬12.5公里,東西寬3.5公里,總面積達(dá)43.7平方公里左右的墓葬分布區(qū)。遺址年代的上限為青銅時代,下限沿續(xù)至漢、魏。遺址中墓葬形制多樣,以大型塋院制石棺墓和石圍石堆墓、石棺墓最具代表性,石雕人像的數(shù)量及類型居阿勒泰之首。對于墓地石人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定論。一般學(xué)者認(rèn)為,早期墓地上立的石人,首先應(yīng)該反映的是祖先崇拜,或者說具有人形神的崇拜,具有靈魂保護(hù)的意義;晚…[詳細(xì)]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滾魯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xiāng)扎滾魯克村西2公里處綠洲邊緣地帶的臺地上。墓地可分為三期,第一期屬于先且末國時期,第二期屬于且末國時期,第三期為東漢至魏晉時期。目前發(fā)現(xiàn)五片墓地,近千座墓葬。一號墓地墓葬分布相對集中,東西寬750米、南北長1100米,面積達(dá)825000平方米。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豎穴土坑棚架墓、洞室墓等。一、二期以多人合葬為主,三期多為單人或二人合葬。出土的兩件木豎箜篌樂器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珍貴文物,還有具有特色的陶器、骨木器、精美的毛織品、鳥紋刺繡織物等。扎滾魯克古墓群代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文化,反映了…[詳細(xì)]
    山普拉古墓群
      山普拉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洛浦縣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臺地上,該墓的年代為戰(zhàn)國至三國之間,公元前217至283年。墓葬分東、西兩部分,分布在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nèi)。墓群結(jié)構(gòu)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二是菜刀形棚架式墓。前者為單人葬與合葬,后者為多人叢葬。己發(fā)掘墓葬38座,馬坑2座。出土文物豐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絲織品、漢代銅鏡和帶有異域風(fēng)格圖案的毛織品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國家文物局)…[詳細(xì)]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霍城縣西北38公里的-扎鄉(xiāng),是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次子察合臺汗的后裔吐虎魯克·鐵木爾汗的陵墓。“麻扎”,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圣地”、“-墓”。吐虎魯克·鐵木爾汗于1346年登上汗王寶座,1354年正式信奉伊斯蘭教,是新疆境內(nèi)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可汗,在位期間致力推行伊斯蘭教。1363年去世后,后人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麻扎宣揚(yáng)其功德。麻扎完全采用阿拉伯建筑形式,平面呈方形,寢殿用磚砌拱頂,殿內(nèi)無木柱棟梁。正門朝東,呈拱形,門兩側(cè)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的、贊頌可汗和可敦的銘文。麻扎正面墻壁上用紫、藍(lán)、白3色釉磚,鑲嵌出20余種幾何圖案和植物紋樣。…[詳細(xì)]
    潭柘寺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因此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寺內(nèi)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點綴期間,環(huán)境極為優(yōu)美。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huán)護(hù),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shù)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wèi)著中間的寶珠峰,規(guī)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nèi)占地2.5公頃,寺外…[詳細(xì)]
    北京可園
      可園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帽兒胡同,是清(1644年-1911年)末大學(xué)士文煜的宅第花園,是目前北京保存較好的宅園之一?蓤@占地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70米。可園布局極為講究,西路是一座四合院,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種有花草樹木。中央有一座過廳,后院用回廊圍成寬闊的院落種植花草。東路主要建筑為例座房和正廳,院落中有假山?蓤@建筑布局和形式都很靈活,中路和東路花園借游廊連接成為一體?蓤@是中國北方私家宅園中保存較好的實例?蓤@建成后,有數(shù)位名人及外國駐華大使在此居住和辦公,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國家文物局)景點位置北京東城區(qū)帽兒胡同9和11號院…[詳細(xì)]
    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大街137號。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親王時的府址。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筑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筑有:正殿(銀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樓7間,后殿5間,后寢7間,最后是后罩樓7間。后罩樓兩側(cè),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cè)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qū)。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zhí)事侍從的住所。孚王府布局嚴(yán)謹(jǐn)規(guī)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現(xiàn)存較完整的少數(shù)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xì)]
    景山公園
      景山始建于遼金時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景山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宮苑園林之一,曾經(jīng)是皇宮的重要組成部分。1928年景山被辟為公園,1957年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01年批準(zhǔ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屬國家AAAA級景區(qū)。景山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公園占地23萬平方米,景山相對高度45.7米,海拔高度94.2米。景山始終保留著遼代的山;金代的圍墻和宮門;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群落保持完整。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40萬農(nóng)民起義軍進(jìn)攻北京,夏歷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皇帝登上景山,見大勢已去,在景山自縊。1930年,故宮博物院在景山東麓立“明思宗殉國處碑”,1944年立…[詳細(xì)]
    北京白云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云觀,位于西便門外二里許,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為全真“第一叢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xié)會、中國道教學(xué)院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jī)構(gòu)先后設(shè)在這里。在廣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豐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著國內(nèi)外大批信徒和游人。據(jù)《北平廟宇通檢》記載:白云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故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長觀遭兵火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白云觀元初邱長春真人自雪山東歸,元太祖…[詳細(xì)]
    萬佛堂孔水洞
      萬佛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孔水洞之上,坐西朝東,始建于唐大歷五年(770年),是孔水洞古剎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萬佛龍泉寶殿,因殿內(nèi)嵌有《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所以俗稱萬佛堂。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重建,其券門頂嵌石額楷書“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落款“大明萬歷已丑春吉日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歇山頂?shù)臒o梁殿,面闊三間13.72米,進(jìn)深一間8.5米。殿內(nèi)正面及兩側(cè)墻壁嵌有石浮雕“萬菩薩法會圖”,長23.8米、高2.47米,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石雕組成。主題浮雕是釋迦說法的場面。主題浮雕周圍,雕萬菩薩供奉人侍佛者等層列。浮雕佛像約萬尊,其上有“大歷五年”的題記,堪稱唐代浮雕藝術(shù)珍品。孔水洞在房山西北…[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