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為銅鼓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鼓石”石刻,是我縣最聞名的石刻,我縣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聞名。據(jù)《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xiāng)二十四都,屹立數(shù)丈,形如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疑以為怪,揮劍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劍劈,縣諸石屹矗,森若列載,故因其勝而建官司馬!
“試劍”石刻,明末隆慶年鄧子龍書,與“銅鼓石”同一石體,又名“試劍”,下則署“武橋”二字,為鄧子龍之別號。
“潘周過化”石刻,與“銅鼓石”同一石體,明末鄧子龍書,是我縣重要石刻之一!芭酥苓^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撫潘季馴,巡道周思敬派鄱陽守備鄧子龍到贛西邊陲,鎮(zhèn)壓了李大鑾農(nóng)民起義之后,銅鼓地境才開化了,為表現(xiàn)潘周的功滿,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過化”四字。
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與起義農(nóng)民的一次浴血博斗,說明銅鼓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鄧子龍過銅鼓石石刻詩”石刻,明萬歷五年(1577年)鄧子龍書,詩曰:“定江巨石當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漢將軍止沒羽,乃不貫之何足數(shù)。又云此石名銅鼓,上應北辰開帥府,英雄一劍破中堅,撐柱乾坤鎮(zhèn)吳楚,落款為鄧子龍書。
“駐銅剿赤”石刻,系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夏,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銅鼓蘇區(qū)時,國民黨19師103團團長莊文樞,駐銅鼓時所寫下的反動鑿刻。
“寶山石”石刻,形似棺材,古人皆呼為“棺材石”,沿稱甚久,相傳外人來銅鼓任官,多生來死去,裝棺運回桑梓。因此,縣丞戈銘猷,認為事不吉祥,稱呼亦惡,乃決定改為寶山石,故在原稱“棺材山“的峭壁上,鑿刻了“寶山石”。
“萬笏朝天”石刻,距縣城一華里處,石如蛋形直豎,高聳入云。一條石階逶迤曲折,直至山巔。清朝嘉慶丁丑端午,有人在峭壁正面鑿刻了“萬笏朝天”四字。
“去思”石刻,民國十四年,縣知事彭承苞(南昌人)奉調(diào)崇仁、邑人盧日藻等牽頭延清石工在縣城下倉街尾大道旁石峭壁上鑿刻“去思”二字,表示伸民對彭知事的調(diào)離銅鼓,長懷想念的深情。
“改路石”石刻,位于“銅鼓石”左側(cè)!叭f歷戊戍季夏銅鼓營改修此路,江頭帥延禎助田”。為表彰江頭帥延禎慷慨助田鋪路的高尚行為而建立紀念性鑿刻。
“太平天國、天大王”石刻,在“寶山石”上端的半壁上,據(jù)《宜豐大事年表》載:“1855年,太平天國五年五月當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克義寧(也叫寧州,含修水、銅鼓、武寧等地)時,經(jīng)義寧、攻八疊嶺、占縣城,縣鄉(xiāng)設官!贝耸淌翘杰妿捉(jīng)銅鼓,攻占銅鼓后,信手鑿刻。
以上十個石刻點位于銅鼓縣永寧鎮(zhèn)帥家壩境內(nèi)。
“鄧子龍過仙羊寨詩”石刻,明末期間,銅鼓有一支以李大鑾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軍隊五七萬余人,影響波及整個贛西地區(qū),使明朝驚恐萬狀,命令江西巡撫潘季馴同巡道周思敬抓緊“征剿”。潘、周派鄱陽守備鄧子龍率領重兵向李大鑾農(nóng)民起義軍進行大規(guī)!皣恕,在此期間,鄧子龍率部在此仙羊寨安營扎寨。并這仙羊寨的峭壁上題刻過仙羊寨詩。“仙羊已去何年許,我來重作仙羊主。呼仙酌酒仙童歌,仙花滿壑仙禽語。一笑仙風八面生,仙霞化作千山雨”。落款是明萬歷七年丁丑冬鄧子龍書。
此石刻位于銅鼓縣溫泉鎮(zhèn)新塘村境內(nèi)。
“別有天”石刻,左落款為“湘卿朱剛偉”五字,朱剛偉是國民黨軍18師54旅旅長。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他率部駐扎在大塅,到靈石庵觀秀勝跡時,羨慕這天然石窟之風景,因此,書寫下了“別有天”三字。
此石刻位于大塅鎮(zhèn)光相村境內(nè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