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坑太陰宮戲臺位于文成縣平和鄉(xiāng)東方村方坑自然村太陰宮門廳明間后檐。
戲臺坐南朝北,面對正廳。方形平面,木結構表面多飾彩繪,臺面鋪設杉木板。四角立圓木柱,前臺柱柱下置如意虎爪形青石柱礎承托,后臺柱柱下置青石圓鼓形柱礎承托。前臺柱陽面漆書楹聯(lián):“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人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焙笈_柱上漆書楹聯(lián):“謙和含雅分是非;功德恩榮諭人生!闭媪硖韮筛鶊A木撐柱輔撐臺面,柱頭-面,柱下置青石鼓形柱礎承托。戲臺設前后臺,后臺用木質踏步與門廳地面連接。后臺柱與抱柱間置飛罩。抱柱間置四面槅扇固定分隔前后臺空間。絳環(huán)板內(nèi)刻線樣兜肚,兜肚內(nèi)不施雕刻。槅心透雕一根藤紋。戲臺四周圍一根藤狀木欄桿。臺柱柱頭繪花卉紋,柱上置圓櫨斗,斗下柱間為額枋。額枋上 書--“曲奏陽春”。枋頭做卷殺,繪戲曲故事圖案,枋下置水波紋雀替承托。額枋、梁和抱柱上立坐斗出正心瓜拱承托正心枋,坐斗向內(nèi)出斗拱、施令拱承托天花枋圍成兩層斗四穹窿。斗耳繪回形紋和花卉紋,斗上繪花卉紋。第二層處加短趴梁、抹角梁圍成斗八穹窿,越六層,逐層遞收至明鏡處。斗八穹窿拱間設連拱板,拱板上繪花卉、梅竹菊等圖案,斷面呈方形,均為弧形板。拱身刻成曲線狀,拱上雕刻花卉紋、卷草紋和回形紋。拱下置木銷固定,刻花籃狀、壽桃狀和覆蓮狀。頂層連拱枋上出花瓣頭,枋下置掛落,透雕卷草紋和回形紋。井頂明鏡處置蓋板,蓋板上貼圓盤枋,環(huán)刻回形紋、壽桃紋和花卉紋等。棚壁上繪金發(fā)碧眼的洋人、花卉、織錦紋、算盤、茶壺、水果蔬菜和戲曲故事等圖案。此外,棚壁上還有“翰墨書香”四字,落款為“慈禧太后御筆書”。四角平祺處繪蝴蝶圖案。
臺柱出仰覆蓮垂柱承托雙挑檐檁,昂部出雙下昂,昂頭刻成裝飾性象鼻狀。出柱榫頭刻成麻葉狀耍頭。垂柱間置掛落,透雕卷草紋和鳳鳥紋等,并嵌藍色玻璃。戲臺與門廳共用一個屋面,兩次間各設平祺天花,飾彩繪,繪有戲曲故事、花鳥、禽類等圖案。施雙飛椽,椽身繪花卉紋和回紋。椽外施封檐板,板上繪花卉紋。脊頭灰塑魚龍紋,脊頭和脊上灰塑八仙,脊中灰塑三星天官,脊上灰塑回形紋和卷草紋。垂脊上灰塑鳳鳥、戲曲人物和卷草紋,戧脊上灰塑戲曲人物和卷草紋。
戲臺為太陰宮組成部分。該宮始建于明隆慶年間,后毀于洪災,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咸豐六年(1856)重建,之后又歷經(jīng)多次維修,清光緒后期曾在此創(chuàng)辦“民德私塾”,招收瑞安、平陽、文成各地學子,時學風遠揚,頗具聲譽。民國十六年(1927)在原來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民德小學”,是瑞安西區(qū)第一所小學,直至1985年新建校舍才歸還原宮。該宮整體建筑還包括通廊、門廳、兩廂廊及正廳,組成合院式木構建筑,現(xiàn)保存完整,總占地面積約1180平方米。宮內(nèi)主祀陳十四娘娘、馬氏天仙及三宮龍王等。2006年,文成縣人民政府公布該宮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方村:東方村基本概況 東方村地處鎮(zhèn)轄區(qū)東南部,飛云江支流平和溪中段,與平和、梅洋下、田東等村毗鄰,離縣城22公里。建村歷史悠久,村內(nèi)文物古跡眾多,習文之風源遠流長。其中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方坑太陰宮”、清同治“翁氏宗祠”和清光緒“貢士府第”等,同時也是全鎮(zhèn)出國華僑人數(shù)最多的村。 全村有方坑、黃山、東坑下、尖山尾等四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共有345…… 東方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