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禪寺(又名:吳姑城),位于大連普蘭店市星臺鎮(zhèn)葡萄溝村。據史料記載,清泉寺始建于貞觀二十一年(648一64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李市民定下再次征東路線,命李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營州(朝陽地區(qū))都督兵,沿"太宗親征"路線,回殺遼南。又命左武衛(wèi)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師自萊州(山東掖縣)渡海,直取遼南。
且說牛進達率師自萊州渡海,于獅子口(旅順口)登岸,大戰(zhàn)黑風關(南關嶺),拼殺榆林(金州)要隘,經孛蘭鋪(普蘭店),迤邐北上。主力兵師過大營子(莊河境內),直撲龍原(鳳城縣),七月,兵抵石城(鳳城縣東北),斬敵數千,乃班師還。七月,遼南氣色怡人,大總管牛進達為什么班師回朝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遼南持續(xù)"不雨",有時竟"雨土"(下泥沙),不宜戀戰(zhàn)。而且,牛進達"師出榆林"(當時普蘭店、皮口等地均位榆林管轄),已是"水缺人軟馬款"。他不得不派"游騎"沿途先行"尋水"。一"游騎"回報說,在"環(huán)山皆埓"(四面被山墻包圍的山)的古營壘發(fā)現清泉。牛進達飛馬前來察看,果然"翳于奧草,有泉焉"(泉水隱藏在深草里),而且"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泉水自然流淌出來,又甜又解渴),牛進達下馬跪拜,"謝況于天"。牛勁達在這里安營扎寨,并在清泉旁"堙堞以祭"(壘起土石臺子燒香祭天)。再根據牛進達的行軍路線和當時的時間推算,這個"環(huán)山皆埓"的山城就是現在的巍霸山城。
清泉寺坐落于普蘭店市星臺鎮(zhèn)葡萄溝的巍霸山中,它順山勢逐層高起,氣勢恢宏。東西長279米,南北長129米。清泉寺又叫吳姑城廟,吳姑城以錐把式丁字形花崗巖石塊所筑,現存墻高2-9米。此城雖經千年,但保存基本完好。碑文所載為"東漢光武中興"時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
清泉寺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山門樓、漢白玉詩屏;第二部分為佛殿、二圣殿、藥王、龍王諸殿,鐘樓、鼓樓、石碑;第三部分為玉皇閣、老君殿;第四部分金母殿。古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清泉禪寺建筑風格古雅別致,硬山式與歇山式相銜,雖為佛寺,卻釋、道、儒三教薈萃為一體,被譽為"遼南第一寺"。
一說碑志"唐王建剎"就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所建。
太宗征東,大將牛進達在這里建寺,經五代、南北朝、遼和金,到明萬歷三十五年吳姑重修(648一1067),閱時近千年,尚無史料和碑志可考。從現在的幾尊碑志和健在的釋修真師太的記述中做以推考,從648年建寺至今,大僧、師太已歷三十二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5年(1740年),住持大僧崇全,道號廣明(本姓于,山東海陽人),他在這里苦心復修三十余年,終年七十歲(1671年-1740年)
廣明"圓寂"后,他的長徒現法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佛殿后"特劈其山"曾建西王金母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后,主持大僧少禎,增建藥王殿和禪房五間。道教居士宮向南(普蘭店市唐家房鎮(zhèn)興隆堡人)和鄒言誦(普蘭店市皮口鎮(zhèn)八家子人),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開始,歷時十余年,又增設玉皇閣、老君閻、山門群墻、鐘鼓、金鼎玉屏、天橋旗桿、保安火池等。后,又經歷主持大僧照儒、師太思恩和大僧思志。
釋修真師太(本姓趙,1929年生于普蘭店市贊子河趙家村),十二歲篤信佛教,二十三歲離家來清泉寺。1955年擔任主持至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