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墓,在大方縣城北0.5公里處云龍山下烏龍坡頭的洗馬塘畔。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936年),奢香病逝,年僅35歲。明王朝遺使到水西奢香故里,參加祭奠葬禮,加溢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并賜以朝衣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規(guī)矩結(jié)合彝俗的墓建風(fēng)格營造。
奢香翹楚水西,奄奄聲華夏,彪炳千秋,是我國歷史上為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國家統(tǒng)一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巾幗英雄。奢香逝世600年來,其墓葬是幾經(jīng)滄桑陵谷改,一抔黃士嗟猶大;行人人憑吊荒煙籠,欲識原告文掃蒼苔。清康煕三年(公元1664年)。平西王吳三桂率兵“剿水西”時,毀于兵燹。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以奢香代夫襲職,開通九驛,“勛垂竹帛,在國為功臣;守勵冰霜,于家為節(jié)婦”為由,稟文大定府請予修葺“順德夫人祠墓”。當時大定府即予立案,批文曰:“順德夫人以篤忠貞,志堅金石;名垂竹帛,望重華夷。路通九驛,鑿山著磐石之功;坐鎮(zhèn)百蠻,賜姓奠苞桑葉之固。實千古偉人,幸一抔沿在,宜加獎藉,以勵精誠!焙笥纱蠖ㄖ蹙w昆、黔西知州吳嵩梁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主持將墓修復(fù)為圍石封土,另立面碑和墓志碑,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標于墓側(cè)臥路旁。發(fā)國以來,由于未加管理,日久年湮,瀕于毀廢。1960年,人民政府貫徹發(fā)展政策對奢香的歷史功績認真作出評價和肯定,對奢香墓進行了初步維修,并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國家興旺、巾幗建功,盛世弘揚。1985年起,中央和省、地縣各級政府撥款修葺奢香墓。1988年元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奢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葺后的奢香墓,在規(guī)模和結(jié)構(gòu)上恢復(fù)了原貌。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墓葬圍石封土,高4.5米,直徑6米,圓圍18.84米;采用須彌座式,分9盤圍石安砌,每盤用36塊精料白石,為9的4倍;第六圓圍是9板9柱高浮雕,柱上是虎頭紋構(gòu)成的圖案花紋,板上為9龍9虎變形圖;第九圓圍為瓦筒,72瓦當虎面浮雕組成。墓前依地形筑砌兩道堡坎勞動力石平臺,各高1.5米;第一平臺長46.8米,中為9米寬的9級踏云夢山,踏垛左右為120X60厘米欄板立柱浮雕各3塊,平臺左右為36塊120X80厘米白石雙面虎頭紋圖案的浮雕欄板,和38根120X30厘米白石虎頭圓雕的立柱鑲嵌而成;第二平臺長23.4米,中仍為9級踏垛,左右各安欄板3塊,立柱3根,左右平臺仍鑲嵌欄板18板塊,立柱20根。第一平臺中軸線上立墓碑1塊,高3.6米,寬1.45米,碑面刻彝、漢文合璧的“明順德夫人攝貴州宣慰使奢香墓”各14字,背面刻奢香夫人贊》五言詩,共248字。第一平臺前,左右為石獅1對,各高2.6米;平臺前的神道寬7米,長70米,立有華表1對,全高6.4米,華表下各為120X80厘米的白石浮雕護礎(chǔ)立柱欄板16塊16柱,華表上為云鶴高浮雕,頂為坐獸。墓地四周為仿古馬前漢墻圈圍環(huán)護,內(nèi)有水池亭榭,石欄小橋,花樹草坪,構(gòu)成可供游息欣賞的幽雅環(huán)境。
奢香墓址,原是彝族先哲建立羅甸王國城堡所在地。據(jù)《西南彝志.六祖起源》記載,貴州水西彝族默部始祖德施氏第二十五世孫妥阿哲,于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在楚敖山與諸葛孔明結(jié)盟,助孔明南片有功,受冊封為羅甸王,令其治理慕胯(今大方)。于是建都在此,營建城堡。國號彝稱“慕俄格”,漢稱“羅甸”。水西彝族以“龍”、“虎”作為自己的圖騰,并視為祖先加以崇拜,自稱“諾蘇”或“尼署”,意為“龍虎之邦”、“虎族之地”,漢稱“盧鹿部族”、“羅甸”亦同為此意。據(jù)此可稱這里為虎遺憾龍蟠的形勝之地。
奢香陵墓九層臺,人龍文虎彝象開。墓葬坐北向南,左面有條“青龍”,乃是“萬山環(huán)地拱,一嶺向天撐”的云龍山登高放眼,層巒疊嶂,云霧繚繞,偉岸如海,會使人頓生胸襟宏闊,意興高遠的情懷;右邊有條“活龍”,則是已經(jīng)通車,川流不息的黔西北第一條高等級公路,由大方縣城抵四川的納溪,直接與長江水運相連的大納公路。前有浪風(fēng)臺“馳逐于其南”,后有將軍山,“坐鎮(zhèn)于其北”。在四周山高林秀的風(fēng)景映襯之中,更顯示出奢香墓的建構(gòu)布局,氣勢恢宏,肅穆莊重,巋然巨制。環(huán)圍墓表的板柱、瓦筒、瓦當和護欄、華表等的浮雕、雕刻精細,刀法古樸,造型生動,智利健有力,全是形態(tài)各異的生龍活虎之象,鮮明地體現(xiàn)了彝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風(fēng)格,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崇龍尚虎的圖騰崇拜,是彝族先民的精神文化象征。也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水西連華夏,一脈本相承。奢香墓作為民族團結(jié)、彝漢相融的歷史見證,弘揚傳統(tǒng),激勵后人的煌煌勝跡,不僅是促進民族團結(jié),進啎愛國方義和歷史叭物主義教育生動的教科書,而且了是國內(nèi)外人士到黔西北旅游觀光、訪古覽勝、參觀瞻仰的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