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泰興大街祠堂群位于順德區(qū)北滘鎮(zhèn)碧江社區(qū)。由尊明祠(五間祠),澄碧蘇公祠,叢蘭蘇公祠,逸云蘇公祠和何求蘇公祠等五所明清祠堂組成。
尊明祠 又名茲德堂,俗稱“五間祠”,建于明嘉靖年間,現(xiàn)存頭進和中座,面積1107.2平方米,整所祠堂從形制到建材都保留著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建筑總寬32.45米,中座深三間,七架粱加前后各四步梁,縱深達14米,這尺度在省內現(xiàn)存的五開間,七架梁古建筑中實為罕見。
華南理工大學東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對尊明祠的評價是:其建筑梁架及石柱具有明顯的明代特征,形制為民間祠堂中少見的五開間,具有相當?shù)莫毺匦。其大殿建筑風格雄大而不失優(yōu)雅,細部精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何求蘇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內尚存明代古井一眼,F(xiàn)存祠堂面積386.28平方米,硬山墻,龍船脊,祠堂兩旁有門巷。一座磚石結構的牌坊把天井隔成兩半。牌坊雙面石刻坊額,前面坊額“世承天寵”,是明代詩人學者,南園后五子"之一,陳村人歐大任題贈,其上款蘇順為北廳房的十三世祖,受封“儒林郎”,與歐大任是親家;背面坊額“博學鴻詞”,是劉庶“為乾隆元年部舉鴻博古儕蘇老先生珥題”。蘇珥號古儕,北廳房二十一世祖,是廣東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乾隆元年曾被薦舉而沒有赴京應試。
逸云蘇公祠建于清代,面闊三間,深兩進,總寬10.88米,深16.8米,建于清代中后期,為碧江蘇氏北廳房的私伙祠,鑊耳山墻,灰塑博古脊,建筑主體完好。頭進水磨青磚外墻,凹肚式大門。后座大堂僅設兩根金柱,瓜柱抬梁式梁架前端借助次間前檐墻承托,結構有別于常見的祠堂四柱大廳。廳內紅石祭壇,仍十分精美。
叢蘭蘇公祠建于清代中期,與澄碧祠隔一小巷,兩所祠堂在巷內有側門互通。叢蘭詞面闊三間,進深三座,總寬11.4米,深34.3米,面積381.1平方米,后寢已坍塌。叢蘭詞的建筑布局與澄碧祠十分近似,但規(guī)模略遜。中座大殿的金柱柱質呈花瓶狀,雕刻精美。
正門仍保留著蘇鶴題寫于清嘉慶十一年(1767年)的石門匾,可見其建筑年代晚于澄碧祠。
澄碧蘇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堂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三座,總寬12.75米,深37.14米,面積473.53平方米。鑊耳山墻,博古脊,磚雕墀頭。頭進設塾,花崗石方柱弓梁,雕刻精細。外山墻兩旁為對稱的外巷,均設巷門樓,形似青云巷。
碧江社區(qū):碧江社區(qū)居委會位于北滘鎮(zhèn)鎮(zhèn)區(qū)東北5.8公里處,是順德的“東大門”;轄區(qū)總面積為8.9平方公里,共有12個居民小組,社區(qū)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戶籍人口14827人。據縣志記載: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稱“迫崗”,因村內土崗有二巖石相互擠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稱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屬番禺紫泥司龍頭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劃入順德縣治,民國期間屬第三區(qū)。中…… 碧江社區(qū)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