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大橋因韶城地域原屬曲江縣治而得名,是韶城第一座縱貫南北交通運輸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橫跨湞江,從何東岸連接小島,歷經炮炎洗禮,是韶關滄桑世變的歷史見證。大橋籌建于1929年,1933年11月動工興建,1935年8月才竣工通車,當年由李漢魂召開通車開幕禮,南韶連(韶州改稱)都有代表參加,李漢魂為主席,由本市80多歲的老紳士蔡溥泉行剪彩禮。
曲江大橋為11孔鋼筋混凝土懸臂吊橋,橋高12米,寬6.92米,長397.86米,荷載為13噸。1915年1月27日前韶關淪陷,-守軍撤退時,將該橋炸了四墩,使到五孔橋面塌落江中,大橋中斷交通。1946年大橋重新修復,基本恢復原樣。曲江大橋先后于1958年和1990年進行了2次擴建。期間改名為"反帝大橋",1981年改名為"南門大橋"(因該橋位于解放路〈民國時叫風烈路,俗稱南門〉)。
每當夜幕降臨,兩排橋燈和五彩的裝飾燈通明透亮,閃爍生輝,宛若兩條火龍飛渡湞江,成為古老山城的一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