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東40余公里的沙溪鎮(zhèn)王坪村。1934年7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緬懷紅軍將士,在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原名“王坪烈士墓”,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并題寫碑名、繪制圖案,烈士集墓集中安葬紅軍烈士7823名,是中國唯一一處紅軍為戰(zhàn)友修建的陵園,也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集墓。1982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為紅軍烈士陵園親筆題詞,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2年民政部批準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為仿川東北民居建筑風格,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積40000余平方米,是重要的紅軍文化傳播基地和廉政教育平臺。館內用8個展廳按照“輝煌征程、戰(zhàn)地血花、忠魂千秋、豐碑永存、將星璀璨”5個單元進行陳列,表達了《英烈忠魂》主題;按照“紅色序章—紅色戰(zhàn)地—紅軍豐碑—紅色追憶—紅色永續(xù)”紅軍文化脈線,展示“川陜蘇區(qū)首府、悲壯紅色通江”宣傳主題,再現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的歷史貢獻。
信息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王德元(1908-1978),藝名猛開花。渭南市臨渭區(qū)孝義人。出身農民家庭,自幼隨著名藝人王謀兒學藝,因記性好,過目不忘,青年時期就能演唱24本戲,出師后譽滿同、朝,榮獲“猛開花”之稱。 他為人耿直,性情爽朗,一生從藝,精益求精,生、旦、凈、丑均能演唱,扮演小旦尤為出色。最拿手的戲是《打仗》、《蘆花絮》、《哭通廳》、《花換布》、《拾玉鐲》等! 王德元詳細信息++
曠繼勛,號吉臣,生于1897年,貴州省思南縣人。少年讀私塾3年。16歲時入川參加反清保路同志軍。1912年投川軍賴心輝部當兵,1920年升連長,1923年升營長,因受《向導》刊物影響,在自己的隊伍中傳播革命理論。1925年部隊編入鄧錫侯江防軍黃隱部,任過團長、旅長等職。當他得知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中國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成立時,便與好友王文鼎在軍營中發(fā)起成立“中國…… 曠繼勛詳細信息++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鐘圣,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軍事家。1900年6月生,湖南興寧縣(今資興)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校期間,參加中共黨組織領導的“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是《青年軍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軍校畢業(yè)后,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組織科長,參加北伐。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漢后,任《漢口民國日…… 曾中生詳細信息++
吳展(1899~1933),字凌霄,號修瓴,原名昌鵬,舒城縣闕店鄉(xiāng)人。幼年就讀于板山王學陽私塾,后入桃溪第二高等小學。由于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報,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思想開始轉變。民國8 年(1919 年)秋,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學。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反對軍閥倪道烺、馬聯(lián)甲的“六·二”運動,并和蔡曉舟、舒?zhèn)髻t等人籌建安慶社會主義青年團。 …… 吳展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