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白銀市的靖遠、景泰,蘭州市的永登、安寧、紅古,武威市的天祝、古浪、涼州、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張掖市的山丹、甘州、臨澤、高臺,酒泉市的肅州、金塔及嘉峪關市。跨越7個市15個縣區(qū),全長1200余公里。是防御性軍事設施。另外,在甘南和臨夏兩州境,也有區(qū)域性長城,約200公里,不與主長城接,自成體系。亦是地方防御性軍事設施。
省境長城之走向,西起嘉峪關,向東經酒泉、金塔,然后東南行經永昌、再折北至民勤,又折南而下經武威、古浪,東向入景泰,過黃河至靖遠,沿河南岸東北向,出黑山峽入寧夏。是為主線。另一條復線,自武威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以東的東灘分出,向南穿古浪峽、越烏鞘嶺,沿莊浪河,縱貫永登全境,至蘭州西固區(qū)之河口,沿黃河而下,經安寧入蘭州,又東北行,過桑園峽,達靖遠,與主線合而入寧夏同心縣。其中永昌至民勤段與漢長城合用。
長城由城、關隘、敵臺、煙墩、城堡等建筑組成。因地制宜,靈活取用。少數(shù)為磚,大都以黃土夯筑。也有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壘砌石塊為墻或利用險山峻嶺,順勢劈鑿山體成墻者。還有利用地形挖成的深溝以做邊壕。城墻上和城內側修筑突出墻外的墻臺和方錐體烽燧墩。部分重要地段設關口和城堡。黃土筑墻者,夯層厚13—20厘米,間雜木棍、野草等。山丹、永昌、古浪等段保存較好,城墻底寬2—4米,頂寬1—2米,殘高8米左右。烽火臺位城內側,與長城相連,呈方錐體,基方6米,殘高10米以上。墩距約5公里。連矚相望,十分壯觀。
甘南州,明之洮州,明朝為加強洮、岷、河三州邊防,在甘青交界地帶亦筑城臺、設關立鄣,是為邊墻。起基于洮河北岸的卓尼阿子灘鄉(xiāng)峪古兒村,向東北伸延,經達加、巴舍、七什、干布塔、官洛、惡藏、土橋等,轉向東至臨潭八角鄉(xiāng),在八角鄉(xiāng)之八角山頂出甘南而入臨夏與河州接。全長約140余公里。依山形地勢而筑,逢山掘壕,遇谷設關,平地起墻。土筑石砌者有留存。一般高6—8米,厚4—6米,頂部寬3米。
臨夏州,明之河州。沿線筑二十四關,有“四關、九峽、十一溝”之說。以險山峻嶺設關制塞為重要特征。東南接甘南臨潭八角山入州境,越白石、太子二山脈而達積石山縣小積石山,西與青海通,全線約200余公里。二十四關分別由山門、石窄和土窄、邊墻、城堡組成。形成了一道嚴密的防線。土門、積石兩關是南去甘南,北去青海的重要關口。
甘肅是明朝設置的“九邊”之一,也是“九邊”中西北“三邊”或“四鎮(zhèn)”之一。在這個“邊”或“鎮(zhèn)”內,又有它自己的重點軍事區(qū)域。崇禎時周一敬所著《甘肅鎮(zhèn)考見略》說:“凡邊,以衛(wèi)腹地。甘肅于邊為九之一,于三邊之鎮(zhèn)為四之一?绾游,凡要地有九:曰甘,曰肅,曰涼,曰莊浪,曰西寧,曰靖虜,蘭州與洮、河二州,并飭邊備焉!奔丛诮窬迫堃、武威、永登、西寧、靖遠、蘭州、臨夏、臨潭等九個地方設置的九個重點軍備區(qū)。即上述所言長城、城鄣、關隘諸遺址。這些遺址的建筑時間前后不一。據(jù)文獻記載,嘉峪關及以東修筑于洪武五年(1372年),民勤一帶修筑于弘治十四年(1510年),蘭州一帶為嘉靖時所為,而古浪一帶是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筑成。甘南與臨夏系洪武三年(1370年)所置。大凡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邊垣的修建。是為一項長期的軍事工程。
遺址保存較好,不僅對研究建筑工程技術史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研究明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及西北地區(qū)的文化、民族關系、社會發(fā)展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也是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重要資源。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和山丹縣位奇鄉(xiāng)劉富村長城均已開放,供游人參觀,并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