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寨遺址,明清代建筑,位于湛江市麻章區(qū)太平鎮(zhèn)通明村。曾是明代廣東沿海六大水師營寨之一(其它五個分別是:柘林寨、碣石寨、南頭寨、烏兔寨、白沙寨),現(xiàn)屬湛江市太平鎮(zhèn)通明港村。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三面環(huán)海,海面遼闊,是明清時代水師重鎮(zhèn),也是軍事要塞。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在今廣東省湛江市郊區(qū)通明港設寨(名白鴿寨)駐水師,拒倭防盜。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此設鎮(zhèn)守水師?滴蹙拍(1670年)于此筑土城、設官署、建炮臺。
地處廣東湛江城月河和通明河匯合處的通明港村,古稱白鴿寨,曾經是明清時期水師重鎮(zhèn)。該村共有四十八個姓氏共七千多人,村民間和睦相處,互通婚娶,親密無間。
據(jù)史書記載,明朝隆慶年間,倭寇賊船侵襲沿海,大肆燒殺擄劫,百姓慘遭匪患。為抵抗防御倭寇,朝廷便在通明港村沿海駐扎水師,專門防御海上倭寇。初始階段,水師各式船只在海邊結營為寨,兵不離船。隨著海防任務日益重要,清順治十三年,雷州水師駐扎在白鴿寨,既屯兵又集墟,居民遷聚,姓氏眾多。到了清朝中期以后,通明港白鴿寨水師的作用才慢慢削弱,白鴿寨水師軍屯的墾田及兵員征試改由地方管理。
通明港村中長老介紹,該村村民的祖先大部分是守衛(wèi)白鴿寨的官吏和服役者。如清康熙十年任白鴿寨水師司汛地官的林日秀,娶袁氏女為妻,定居通明,繁衍后裔;而方、劉、龔等姓的祖先則是來自鴿寨服役后而定居者。
另外,村民又有一部分是外地商賈的后代。通明港海路四通八達,水上交通十分方便、是商品聚散經銷的好地方。因此,從明萬歷年起,外地經商者慕名而來,云集此地,建鋪筑街,發(fā)展商業(yè)。所以通明港村人歷來就稱“巷”為 “街”,計有衙門街、米行街、后墟街等長短縱橫十多條街道。如何、馮、呂等姓的祖先則是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從太平何宅仔村、造甲仔村和呂宅村來此經商而定居的,該村辜姓始祖是從?悼h(今雷州市)紀家恬神村來此經營而定居于此。
通明港村還有部分村民是雷州半島沿海漁民的后裔。通明港灘涂肥沃,盛產魚蝦,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所以,雷州半島沿海漁民常來此地捕魚謀生,有些則定居下來。如約占通明港村人口五分之二的陳姓祖先,就是從雷州市烏石、企水,徐聞縣海安、邁陳以及東海島東山等地先后遷居至此,繁衍后代。
通明村:通明村…… 通明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