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山位于建甌城北,古城墻之內(nèi)側(cè),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蔥郁、曲徑通幽,亭臺樓閣點綴其間,秀麗為一城之最。站在山頂上,遠眺雙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關(guān),樓宇迭起,人來車往。頓覺氣勢軒昂,心胸開闊。
南朝劉宋元嘉初(公元425年)太守華瑾之徙城郡于山麓。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韓世忠討伐范汝為,屯兵于山上。元至正末(公元1368年)左丞阮德柔筑城至山頂,下接舊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都指揮拓寬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明永樂間(1404—1424年)建樓亭于山間,曰:黃華臺、冠山閣、憑虛軒、待月亭、咸宜亭,山下有潭、秋冬不涸。續(xù)后臺閣軒亭皆廢,明弘治六年(1493年)副使楊澤重建,嘉靖六年(1527年)會薟事伍希周修建,十三年薟事汪佃再建、又廢。天啟五年(1625年)知縣仲嘉偕郡人陳國龠重建,半山有亭,余事張秉文匾曰“觀止”,知事楊肇秦又于山麓建黃華書院。清順治五年俱廢?滴醵(1683年)知縣張大典建真武廟于山項。二十六年協(xié)鎮(zhèn)謝思禮,以郡城主山,令軍士環(huán)山栽松,又作半山亭以憩游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寧鎮(zhèn)王復勝、知縣程祖福重修,加建挹爽亭、奎星樓,雨亭,其后知縣謝啟華、建安縣令范溶皆有題詠,林湘畫壁。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過境,戴岳、肖勁光捐銀洋二千圓,助建黃華公園。惜未成。
黃華山風光秀麗,為歷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詩作賦。如漢之林福、六朝之顧野王、唐之李頻、宋之蘇軾、蔡襄、陸游、袁樞、楊憶、劉光應、吳激、明之馮夢龍、楊榮、清之方苞、崔銑等都曾留下其贊美詩篇。
黃華山也曾是戰(zhàn)略要地。唐代黃巢、宋代范汝為、清代石達開等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及其部隊,都曾留下其足跡。宋將韓世忠練兵于山下,李綱留有“屯兵處”,肖勁光曾在此發(fā)表革命演說。中共閩浙贛省委在此創(chuàng)辦福建公學,培養(yǎng)干部、為解放全福建,建立紅色政權(quán)作出貢獻。
民國末,山頂奎星樓、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廢!按筌S進”期間(1958年)辦食堂,黃華山松林砍燒殆盡!拔母铩敝(1968年)觀音閣毀為廢墟。
1994年,開始重建黃華山公園。目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黃華閣、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華疊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學紀念亭、四省百縣綠化紀念亭等多處,改建了請肖勁光將軍題字“黃華山公園”,鋪建全山通道。已建設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場所。
黃華山頂有白云寺,坐北朝南,背系龍崗,俯瞰芝城。黃華山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黃華”之稱,白云寺院掩映于青山翠柏之中,名貴珍稀樹種蔚然成林,亭臺樓閣古趣盎然,登山小徑曲徑通幽,而且香客如云,游人如織,是游客休閑與旅游勝地。
白云寺全稱白云崇梵禪寺,原址白云寺始建于五代晉天福中(936-943)從化坊,南宋建炎間遭受火災,紹興初重建。明洪武十三年,以其地建永豐倉,才移址光祿坊,清順治四年秋毀,康熙廿年僧道霈重建,咸豐年間毀,光緒年間立殿,民國未修而廢。白云寺的原建筑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都指揮時禹拓寬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永樂間(1403-1424)在山頂建樓,有黃華臺、冠山閣、憑虛軒、待月亭、咸宜亭,明弘治六年(1493),天啟五年(1625),嘉靖六年(1527),清康熙廿二年(1683)、廿六年(1687)屢毀屢修。清天啟五年(1625)重建,知事楊肇泰增建黃書院,清順治年間被毀。光緒廿六年(1900)知府程祖重修,又增建挹爽亭、雨亭、奎星樓等。黃華麓有古北潭、韓世忠屯兵外、李綱祠等景點。
1983年,住持釋了智在原觀音舊址上重建黃華山寺院,因釋了智與白云寺有夙緣,遂以“白云禪寺”命名。1986年釋彌果(時任建甌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住持建三寶殿、天王殿,1992年他的徒孫釋情善住持,又建了觀音殿、地藏王殿、客堂、齋堂、鐘鼓樓、門前石獅、山門廣場,僧寮并塑佛像,漆柱壁,有紅豆杉千手觀音一座,1996年鄭清鳳居士捐寶塔式大型鼎爐一座,福州崇福寺贈送出土文物銘德寺古鐘一個(已有300多年歷史),F(xiàn)白云寺占地面積4223平方米,建筑面積1938.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