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屯漢墓地位于蓋州市東城街道辦事處農(nóng)民村,此村原名丁屯,故名。墓群分布在大清河北岸,占地面積93萬平方米。 當?shù)厝罕娫诨窘ㄔO和農(nóng)事活動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磚、陶器、銅錢、刀幣等。遼寧省博物館曾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這里清理過幾座墓葬。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漢墓并出土大量隨葬品。包括:彩繪陶奩、陶俑,陶罐、灶、倉、盆、釜及銅印、五銖錢等冥器和實用器。 陶器是漢墓中陪葬的大宗物品,除實用器外,冥器開始大量……[詳細] |
曲塋漢墓地位于蓋州市九壟地鎮(zhèn)九壟地村西北,占地面積達一百余萬平方米。原為曲家墓地,故名。曲塋漢墓地原為較高的土崗,后因取土夷為平地。當?shù)厝罕娛褂脻h墓磚砌院墻、套豬圈。1972年秋遼寧省博物館考古隊曾來此地發(fā)掘,出土陶耳杯、陶盆、五銖錢、銅帶勾、銀杯及大量文字磚。磚文為小篆或漢隸,多是一些祈禱及懷念之詞,紋飾為太陽紋、羽毛紋等。此處墓群時代大約從西漢中后期至東漢。兩漢時期,受戰(zhàn)爭的影響,居于營口境內(nèi)……[詳細] |
楊運烈士墓位于蓋州市楊運鎮(zhèn)六道河村北觀寶山的南坡上,坐北向南,土石建筑陵園。楊運烈士墓原在熊岳鎮(zhèn)溫泉村溫泉療養(yǎng)院前廣場草坪內(nèi),1970年楊運鄉(xiāng)人民懷著對楊運同志深厚的無產(chǎn)階級感情,將烈士遺骨安放在他生前戰(zhàn)斗并與當?shù)厝嗣窠Y下無限友誼的第二故鄉(xiāng)。烈士墓在觀寶山半山腰向陽處,墓地正方形每邊長16米,墓前有六級臺階通向山道,供人們前來祭奠。墓有墓室及寶頂兩部分,墓基為邊長3米的正方形,高0.32米,用花崗……[詳細] |
牌坊石棚群位于蓋州市什字街鎮(zhèn)牌坊村南團山上,共20座,依次排列,向西南方向延伸。 石棚群分地上、地下兩種。地上石棚坐落在團山頂向下排列,編號為石棚1處在最高點,東西向。蓋石、東壁石已缺失,北壁石上部斷毀,西壁石長2米、高0.75米、厚0.35米,南壁石長2.3米、高0.75米、厚0.2米。石棚底石長2.7米、寬1.7米、厚0.2米,石棚整體的長寬與底石相當,高與壁石高度一樣。出土遺物包括:人骨、青……[詳細] |
歸州城位于蓋州市歸州鎮(zhèn)歸南村,城址的東、南、北是居民住宅區(qū),西是浮渡河,北1500米是渤海遼東灣,南1500米是仰山。 歸州城始建于遼代,《遼史·地理志》載:“歸州,觀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戶置,后廢。統(tǒng)和二十九年,伐高麗,以所俘渤海戶復置。兵事屬南女真湯河司。屬縣一,歸勝縣! 明《遼東志》載“歸州,蓋州城南九十里,有城二處,遺址見存”。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歸勝城,在(金州)衛(wèi)東北,遼置歸州,……[詳細] |
蓋平縣立初級中學小木樓位于蓋州市新興社區(qū)氣象里第一高級中學院內(nèi)。該木樓建于1926年,坐北朝南,為二層歇山式青磚紅瓦小木樓,現(xiàn)改成8間,建筑東西長46.8米,南北寬9.9米,建筑面積為463.32平方米,檐高8.17米,南北墻面通體建有13個墻垛,建筑前立有13根木制四楞檐柱,柱下有亞腰柱礎石,建筑東西兩側建有通其上的樓梯,東西兩側的馬頭墻開有通上的拱形門洞。學校創(chuàng)建初期(1910-1923年)。……[詳細] |
遼南民居四合院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為14座民居四合院建筑群組成,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發(fā)現(xiàn),F(xiàn)總體保存狀況較好。遼南民居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和朱家、臧家、吳家、馬家等大院,還有商行和偽滿官員屋居。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一層四合院建筑,采用條石基礎,青磚砌筑,兩坡頂,硬山式,木門窗;面闊五間、七間不等,有的入口門洞還存留,也有為囤頂式的廂房,講究點的四合院還有……[詳細] |
福建會館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民和社區(qū)勝利路北11-1號,西緊鄰普濟寺,與三江會館、山東會館、山西會館合稱為蓋州四大會館。 福建會館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福建客商組成的商業(yè)團體聚會議事的場館。福建會館建有天后宮,也稱海神廟,現(xiàn)會館的正殿及東配殿及戲樓皆已不存,建筑已消失成為居民區(qū),僅存西配殿,面闊五間,南北長17.3米,東西寬8.7米,建筑面積150.51平方米,房屋結構為六架前檐出廊硬山建筑,條……[詳細] |
三江會館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前進社區(qū),坐落于鐘鼓樓東的鼓樓辦事處院內(nèi),與福建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合稱蓋州四大會館,因其建有天后宮,又稱海神廟。三江會館是江浙客商組成的商業(yè)團體聚會議事的館舍。 三江會館現(xiàn)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復式建筑,東西長11.9米,南北寬15.9米,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正房結構為大木架式結構前有劵棚廳堂,檐欄設裝飾性斗拱,廳堂檐欄間無隔斷。建筑內(nèi)……[詳細] |
崇教寺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永和社區(qū)紅旗大街路南,蓋州市文化館院內(nèi)。崇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原寺廟建在蓋州城的西門外,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時,遷到上帝廟對過的路南,現(xiàn)存的建筑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蓋平商會曾設在崇教寺院內(nèi)的東西廂房內(nèi),當時商會立的抹銀碑仍存在正殿房后。崇教寺俗稱孔子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正門設在舊銀市街,院內(nèi)的建……[詳細] |
西崴子烽火臺位于蓋州市團山街道辦事處西崴子村西北處的海邊平坦臺地上,南與鲅魚圈墩臺山烽火臺隔海相望,北與西河口烽火臺相接應,東與鶴羊寺烽火臺毗鄰。 臺底座是六層花崗巖條石為基,上疊砌40層大方青磚,南、東、北各底邊長分別為:9.7、15、10米,頂邊長:7.2、13.8、7.6米。西壁沒有磚面,為一大土坡,長24.6米,寬13米。 據(jù)明史記載,明朝沿海諸省,經(jīng)常遭受倭寇騷擾,甚至入侵內(nèi)地,民不安生……[詳細] |
蓋州古城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境內(nèi),為明洪武年間指揮吳玉創(chuàng)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載:“蓋平縣縣城,《全遼志》:蓋州衛(wèi)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chuàng)建。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周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寧海,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筑敵臺于城垣之四角!妒⒕┩ㄖ尽份d:“蓋平縣城即明蓋州衛(wèi)城。乾……[詳細] |
赤山山城位于蓋州市東南約45公里處,蓋州市萬福鎮(zhèn)貴子溝村的赤山南麓,山城基本保持高句麗時期的特點。赤山山城為高句麗時期山城遺址,建在起伏的山脊上,因山設險。北面憑借赤山五峰,東、南、西用石頭筑起高墻,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全城占據(jù)十六個山峰蜿蜒相承,工程宏偉,憑借地勢,依山設險,是個攻能長驅直入,守則能固若金湯的重要戰(zhàn)略山城。東窄西寬,城內(nèi)東高西低形成一盆地,泉水丁冬冬夏不絕。全城周長2389米,東城……[詳細] |
鶴羊寺山遺址位于蓋州市團山街道辦事處鄭屯村西二里的朝陽山頂西坡,是一處平緩地帶。2003年恢復了部分明清建筑。 遺址所在山的北側是大清河的入?,西側是碧波蕩漾的遼東灣。該山遺址豐富,有商周遺址、漢墓地、高句麗山城、明至清寺院和烽火臺等人類活動遺跡。遺址范圍有7千平方米,文化層厚在0.4—0.6米之間,發(fā)現(xiàn)有貝殼、紅褐陶和褐陶的陶片以及石器等,陶片多為素面。 《蓋平縣志》記載:“伴仙山在城西南二十……[詳細] |
仙人島烽火臺位于蓋州市九壟地鎮(zhèn)仙人島村東北的墩臺山上,此半島原名兔兒島,由四個小丘組成,遠眺形似一臥睡的小兔,頭西尾東。熊岳八景之一的兔島怒潮即在此處。坐落在兔尾小丘上的烽火臺傲然挺立,警惕地注視著海面。此臺正方形,南北向,底邊長13.5米、頂邊長11.02米,由下至上逐漸內(nèi)斂,高約15米。臺基為石條砌筑,其上的臺身為青磚構筑。臺的頂部四面對稱設八個水流,頂端有垛口,臺心為白灰土夯筑,磚墻白灰勾縫……[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