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墓于1840年由左宗棠擇地修建,位于化小淹鎮(zhèn)沙灣村沙灣苗圃院內,座北朝南,面對資水,背依群山,占地7560平方米。墓園正門為三間四柱牌坊,花崗巖和漢白玉質地,高四米,寬五米。坊前兩側各置花崗巖石雕獅一尊。從正門入內,依次是:神道直通陶澍墓丘,左右兩側為五位夫人墓,墓前依次有石羊、石虎、石馬、石武官、石文官各二守墓;神道左側有御碑亭和享堂,御碑亭前有側門出入;四周繞以二米高的青磚圍墻。是一座典型……[詳細] |
白衣觀,又名“千丘白塔”。相傳,每當夕陽西沉,晚霞映天時,一個楚楚白衣女子或飄渺于播陽河岸,或玉立于田壟中央,人近即逝,于是,當?shù)孛癖娮园l(fā)捐資籌料,營建木塔一座,冠名為:白衣觀。白衣觀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北65公里的播陽鎮(zhèn),縣繁殖農場田壩中一小丘上,白衣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三十年(1765)復修,1989年落架維修。為五層八角木結構塔樓,通高18.92米,底邊長5.7米……[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丁家崗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涔南鄉(xiāng)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臺地上,四周水系環(huán)繞,北距雞叫城遺址2公里,屬澧陽平原腹心地帶,遺址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66651平方米。1979年和2000年先后兩次發(fā)掘,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最早文化遺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層文化,而后經(jīng)歷湯加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最晚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湯加崗文化和大溪文化兩個時期文化遺存保存……[詳細] |
湘南-紀念館位于衡陽市珠暉區(qū)粵漢碼頭1號。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簡稱湘南-),是五四運動時期領導湘南地區(qū)反帝反封建愛國-的總部,是黨的創(chuàng)立時期湘南黨團組織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動中心,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傳播馬列主義、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處所,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1919年五四運動波及衡陽,在新民學會的影響下,省-派人來衡陽聯(lián)絡各校學生,發(fā)起組織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參加湘南-的成員有:湖……[詳細] |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洞庭南路西側寶塔巷。唐顯慶三年(658)曾在此建有佛樓(世稱“南屠”或“南樓”),后梁乾化四年(914)在南樓故址修有一座木質寶塔“一字關”塔,此即為慈氏塔的前身,可惜該塔毀于北宋熙寧年間的一場大火,F(xiàn)存古塔為南宋荊湖制置使孟珙(?~1246)于淳祐二年(1242)所修。慈氏塔塔身高為34.58米,占地面積46平方米,七級八方實心,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除塔……[詳細] |
渡頭古城遺址位于臨武縣汾市鄉(xiāng)渡頭村南面的雷公嶺半坡間,與渡頭村隔河對岸,有夯實的城墻,高達5~7m,東南西三面有護城河半圈,城附近有秦窯一座,曾出土成疊的粗、細繩紋或弦紋的大瓦等文物。以遺址為中心,往西、往北2km左右之內,有大片漢墓群遺址和窯場等古跡。這個古城遺址說明,在秦代渡頭一帶是人們居住密集之地。汾市鎮(zhèn)千百年來一直是湘南地區(qū)赴粵出海的必經(jīng)之地,曾是湘南鹽運口岸,汾市老街在明朝末年明慢慢形成……[詳細] |
云龍牌坊在距寧遠縣城20公里的灣井路亭村。始建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為旌表該村舉人王姓所建。坊高14米,寬14.3米,進深4.35米,全木結構,歇山單檐,檐下飾蜂窩狀,“如意斗拱”七層,6柱穿梁,斗拱重疊出跳,飛檐寶頂。檐坊上木雕人物,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牌坊與王氏虛堂相連,王氏堂內廳堂廣闊、壯觀。門廳上建有戲樓,是湖南民居的一大特色。舊志記,歷代祭舜-文人墨客,常在此小憩,曾與村主人唱和吟……[詳細] |
八十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夢溪鎮(zhèn)五福村,對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態(tài)、水稻栽培具有重要價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澧縣八十垱遺址進行發(fā)掘。6次發(fā)掘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積層屬新石器時代彭頭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遺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圍超過3萬平方米,晚期約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萬平方米,卻是遺址最興旺時期,突出標志是聚落環(huán)壕與圍墻的開挖和堆筑,這樣即形成日……[詳細] |
丹口苗文石刻群位于城步丹口鎮(zhèn)陡沖頭村,是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新發(fā)現(xiàn)。2014年6月至12月,經(jīng)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歷時半年的系統(tǒng)調查和考古試掘,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埋藏性質、時代跨度、分布范圍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突破進展,初步確認為“三體”苗文。2016年11月19日,湖南省文物局特邀文物保護與考古、民族、民俗、古文字研究等方面的專家,在城步召開苗文摩崖石刻群專題論證會,專家們一致認定石……[詳細] |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湖南郴州永興縣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最近發(fā)現(xiàn)的以唐代文學家韓愈手書“昌黎經(jīng)此”為主的題記刻石、六朝佛像殘畫刻石群以及清道光七年永興縣為了維護韓愈原跡粉本改為陰刻的題記和道光八年永興縣程恩澤翻摹陽刻為二行四字的題記,刻石共十余處。此次重大發(fā)現(xiàn)無疑在考古界和書法藝術界引起巨大的震動。從書法角度來看,八、九塊唐代中晚期石刻題記的書寫風格,字形、體態(tài)、氣勢和神韻上講,都具有莊重大方、古韻十足……[詳細] |
多安橋位于澧縣澧陽鎮(zhèn)東側。橋為石質連拱結構,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間。乾隆49年(1784年)紳士彭宗糧等倡議修石橋,因多次被洪水沖毀,橋未建成。后至嘉慶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賚、州牧安佩蓮就其址建石拱橋,并于次年竣工。當時澧州人民為了紀念多賚和安佩蓮兩位大人,將此石拱橋命名為多安橋。多安橋全長198米(包括引橋),寬8.7米,共11孔。中間石拱跨徑約15米,高約10米,其余兩邊孔跨直徑……[詳細] |
磨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株洲縣漂沙井鄉(xiāng),此為洞庭湖以南地區(qū)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1987年8月進行試掘,試掘96平方米。磨山遺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文化堆積為大溪文化、龍山文化的遺物。商周遺物只見于地表。遺址下層出土了文化特征明顯、年代上有明顯銜接關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紋白陶。在印紋白陶出現(xiàn)前,筒形腹釜、……[詳細] |
張谷英村古建筑群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zhèn),此為保持了明清傳統(tǒng)建筑風貌的古建筑群。張谷英為元末明初人,明洪武年間從江西遷來岳陽,在此聚族而居,現(xiàn)已發(fā)展到27代,7000余人。目前住張谷英村的有2000余人。明萬歷年間,第八代孫張思南開始在今處營建住宅,歷經(jīng)數(shù)代,建成當大門、西頭岸、楓樹屋、東頭岸、王家塅、石大門、上新屋、下新屋、和風塅、潘家沖等數(shù)片,總計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詳細] |
澧浦樓又名遇仙樓、八方樓,位于湖南澧縣縣城東南隅城垣上(今澧縣城關中學北校區(qū)內),建于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系三層木架結構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徑14.17米,由24根圓柱支撐。粱枋雕龍、鳳、花草圖案。樓頂為三重檐攢頂式,布綠色琉璃瓦,頂端置葫蘆瓶寶頂,每層檐轉折處翼角高翹。內置旋狀木梯,游人拾級而上,可攬澧城風光。據(jù)《直隸澧州志》記載:相傳南宋乾道年間,太守喬遜在此遇……[詳細] |
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學堂彎村之沙洲上。距司門前鎮(zhèn)3公里,距隆回縣城60公里?傉嫉孛娣e約2300平方米。1794年,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魏源誕生在這里。魏源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湖南邵陽人。是我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開通言路、吸收外資、振興工業(yè)、提拔人才、開啟民智、嚴禁鴉片和增強國防等一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