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遺址公園AAAA 大報恩寺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大報恩寺碑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位于南京中華門外,北鄰外秦淮河,南接雨花臺,東至1865園區(qū),西至雨花路,整個園區(qū)占地面積約200畝。大報恩寺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譽為“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今天來到園區(qū)可探尋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橋、永樂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設施……[詳細] |
朝天宮AAAA 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于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xù)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1296)年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治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后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明洪武年間(1……[詳細] |
瞻園位于南京市瞻園路208號,又稱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瞻園原系明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之西圃,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歷年間已初具規(guī)模。清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并御題“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瞻園先后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詳細] |
南京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13個城門中規(guī)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是我國古代城垣建設的瑰寶。中華門建筑形體像甕,是專門為抵御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xiàn)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墻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杰作。中華門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詳細] |
南京夫子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現(xiàn)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夫子廟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詳細] |
南京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太平天國壁畫位于漢中門附近堂子街88號一座古宅,太平天國時壁畫比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縣,都在墻、門、梁、枋上作畫。這座建筑第三進的墻壁與屏風門和第五進的木板壁與門楣上,保留下來18幅墨跡清晰、色彩艷麗的壁畫,經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鑒定,確認為太平天國時期的藝術作品。太平天國壁畫存于績溪縣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內容為攻城、進軍、神怪故事、俚歌、題字等。其中一幅主畫稱《攻……[詳細] |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xiàn)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又是吉數(shù),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詳細] |
基本類型:FIB(作坊)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qū)淮海路35號地理位置:東經118°47′08″北緯32°02′20″歷史文化沿革:金陵刻經處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楊仁山居士創(chuàng)辦,F(xiàn)刻經處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領導下的佛教文化機構,是全國佛教學研究的圖書資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楊仁山(1837—1911),名文會,安徽石棣(今石臺縣)人。27歲時(1864)得《大乘起信論》而屬意佛學,遂同王梅叔等人創(chuàng)辦金陵刻……[詳細] |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tǒng)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后,改集慶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最終選定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用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這座朱元璋的宮殿,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食窃谕,圍護著宮城!拔黠L殘照,……[詳細] |
七橋甕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的構筑是七孔半圓形的石拱,拱形如甕,故民間俗稱為七橋甕。七橋甕建于明代初期,地處南京城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橫跨秦淮河,是進城的咽喉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間,為擊退清兵,這里發(fā)生多次激戰(zhàn),辛亥革命光復南京之役中,江浙聯(lián)軍也曾在此大敗清軍。七橋甕是南京地區(qū)著名的石拱橋,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磚石構筑拱橋。全長99.4米……[詳細] |
金陵兵工廠的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始創(chuàng)于1865年。晚清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與同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1866年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創(chuàng)辦的天津機器制造局齊名,是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創(chuàng)辦的四大兵工企業(yè)之一。工廠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制造廠的前身)誕生于同治四年(1865)。1865年(同治四年)5月,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詳細] |
1937年日軍在南京組織的大規(guī)模-,30萬死難者部分從葬坑遺跡。包含江東門、中山陵西洼子村、挹江門、清涼山、煤炭港、北極閣、中山碼頭、漢中門、草鞋峽、上新河、五臺山、南京大學、燕子磯、魚雷營、花神廟、正覺寺、普德寺共16處遺址.本體有殘損.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在以后的六周內,日軍對南京市民、中國士兵進行慘絕人寰的大-。遇難同胞30多萬人。遇難同胞遇難地和叢葬地有江東門、中山陵西……[詳細] |
利濟巷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是亞洲最大的日軍“慰安所”舊址利濟巷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利濟巷,由利濟巷2號“東云慰安所”舊址和利濟巷18號“故鄉(xiāng)樓慰安所”舊址組成,是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日軍“慰安所”舊址。道勝堂舊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中山北路408號,南京市第十二中學校園內,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曾在此居住并傳教。道勝堂舊址是侵華日軍--的重要歷史見證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20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