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 > 興化市旅游

    興化市文物古跡介紹

    昌榮木塔
      一提起木塔,人們往往想到山西的應縣木塔或者是甘肅的張液木塔。其實我的故鄉(xiāng)昌榮木塔也算是深藏深閨人不識了。據史冊記載,唐朝長慶年間(821年——824年),德道高僧德信禪師云游到被唐王李世民敕封為“大-民”李姓聚居的東海海防重地-鎮(zhèn)(古稱唐營),看到這地方不但物產豐饒,而且民風淳樸,便萌升“駐錫梵修”之意,在得到唐穆宗李恒的恩準之后,并將此地原來的一座建于唐開元年間(713年——743年)的廟宇進行改建。于是有了千年古剎“敕建木塔禪寺”。在飽經歷代戰(zhàn)火及自然災害,幾度興廢,直到民國年間才初具規(guī)模,成為一座占地百畝、綠樹環(huán)抱、殿宇恢宏的鄉(xiāng)野寺院。那塊斑駁的“敕建木塔禪寺”的石質門額,便是歷經滄桑的最好佐證。石質門額上自右到左的“敕建木塔禪寺”六個陰刻的楷書大字,鏗鏘有力。其右上角豎寫著“穆宗長慶年間住持德信初建”,左下方豎寫著:“光緒二十五年僧璧成重修,邑人徐嵩峻書”(徐嵩峻系清代興化著名書法……[詳細]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位于興化市新垛鎮(zhèn)施家橋村。1957年和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施耐庵世居興化(楊新《施讓墓志銘》“鼻祖世居揚之興化”),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寓所,其孫施述元扶柩歸里,葬于白駒場施家橋!杜d化縣續(xù)志》載:“縣境合塔圩內施家橋葬元隱士施耐庵”。元明時期的白駒場施家橋及合塔圩內施家橋,皆今興化市新垛鎮(zhèn)施家橋村。自明代以來,歷年清明節(jié)前后,施氏后裔都從四面八方聚集施家橋,在祖塋前舉行隆重而簡樸的祭祀活動。明初所建施耐庵墓,歷經數百年滄桑,到抗戰(zhàn)初期,淹沒在蓬蒿野草之間。1941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縣長孫蔚民在堅持敵后抗日、組織軍民反掃蕩的艱苦歲月里,仍親往祭奠,并著手重修。不久孫蔚民奉命調離,臨行前專門交待接任者蔡公杰要修復、保護好施耐庵墓。1943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撥出?钪匦奘┠辜澳骨按u牌坊。建國后,特別是改革……[詳細]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于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后兩進,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故居內陳列鄭板橋生活用具及鄭板橋書畫復制品,研究鄭板橋的資料等等,堂屋條臺上立有一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館基本陳列為“鄭板橋生平及藝術成就”。陳列“昭陽鄭氏家譜”、板橋老人的遺物、7種版本的《鄭板橋集》、板橋墨跡的復制品和照片以及有關的研究論著、資料和劇本、金石、傳說故事等。鄭板橋紀念館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1983年11月為紀念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而建立。位于江蘇省興化市城區(qū)。該館藏品1181件,其中鄭板橋書畫墨跡33幅,金農、閔貞、鄭鑾、劉熙載等人的書畫348件,當代名人為紀念鄭板橋、施耐庵而作的書畫833件。該館基本陳列為“鄭板橋生平及藝術成就”。陳列“昭陽鄭氏家譜”、鄭板橋老人的遺物、7種版本的《鄭板橋集》、板橋墨跡……[詳細]
    4、拱極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臺
      拱極臺,位于興化城北海子池畔,臺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這里樓臺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拱極臺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筑成長約3.5公里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并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筑高臺;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臺命名為“玄武臺”。同時,在“玄武臺”上建成“襟淮樓”,有著“攻占防守”的意義。元時知縣詹士龍曾于此讀書,故襟淮樓又名讀書樓。明嘉靖初年,為抵御?苋肭郑h傅佩開辟玉帶河,引水入海池,為鞏固城防重修此臺,并改名拱極臺!肮皹O臺”之名取材于《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薄氨背健奔础氨睒O”,由此概括出“拱極”之名。拱極臺正門有石刻“拱極”兩字。明清時期,景區(qū)修建、擴建多……[詳細]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位于興化市區(qū)東城外大街市場巷內,明代建筑,磚木結構。由東樓、西樓、中樓(正廳)、廂房、大門、二門、后門(闕門)等構成,F存東西3幢兩層樓房和西廂房,共有房屋18間,其東端設有2間兩層樓梯屋,建筑面積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遷居興化時的最早聚居處。據《鶴立堂解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攜家從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帶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將原住宅改建為“松鶴道院”(又名來鶴院),又在東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東三進殿宇式的“晏公廟”(又名老祖廟)。明永樂(1403-1424)年間,解氏于“松鶴道院”東北角建成大門朝東,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解家祠堂”。宗祠前一進為坐北朝南2層樓房(上世紀90年代坍塌),后一進為一字排開坐北朝南串樓,分為東、中、西3部分。中樓原為明代平房建筑,民國初年按西樓明代建筑風格改為樓房,東樓系明建清修。西樓內……[詳細]
    興化垛田
      分布于興化市境內垛田、林湖、城東、竹泓等各鄉(xiāng)鎮(zhèn)。核心保護區(qū)位于垛田鎮(zhèn)東南部蘆洲、征北及高家蕩、楊家蕩一帶,總面積5000余畝。興化地處蘇中里下河腹部,地勢低洼,湖蕩沼澤連綿,歷史上由瀉湖淤積而成。今垛田鎮(zhèn)境內的耿家垛遺址及鄰近的南蕩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先秦時期,種植業(yè)和垛田芻形已經出現。先民們?yōu)閴ㄖ澈偷钟樗疄暮,在湖蕩和沼澤處利用自然積土成丘,壘土成垛,與水爭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萬塊形態(tài)各異、溪流回旋的島狀田塊,稱之為“垛”,又名“岸”、“葑”、“島”等。唐大歷二年(767)常豐堰筑成后,由于勞動力增多、種植業(yè)發(fā)展,垛田大面積出現。宋元時期又在沼澤地用木樁、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蓋土壤,形成架田(葑田)。明代以后逐漸固定、加高,在種植果蔬的同時,形成了“葑田鳧唼唼,蘆渚雁嗈嗈”的勝景,“昭陽十二景”中“十里蓮塘”和“兩廂瓜圃”由此得名。建國后,由于里下河地區(qū)防澇抗旱能力增強,到19……[詳細]
    興化古城墻
      興化古城墻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當時興化人為抗擊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長6華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墻。城墻設有四城門,門上有樓,墻外有護城河相依。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墻重砌為磚墻,高達11米以上。東南西北四門依次為啟元門、文明門、威武門、肇魁門,四樓為觀海樓、懷曛樓、見山樓、仰宸樓。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為防御倭寇的侵擾,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墻多次修葺。民國時為方便交通增開小南門、小東門、小北門,至此城墻有了7個城門。興化城墻在歷史上曾多次發(fā)揮了抗御外敵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于知縣胡拱辰領軍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跡,雙方浴血奮戰(zhàn)。興化城終因無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縣也與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懷。興化城墻興時可以游覽。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唐甄曾登臨城墻,作《興化縣城上登覽》——孤城野水忘黃昏,粳稻菰蒲一水痕。風急直愁滄浪入,……[詳細]
    上池齋藥店
      時代:清至民國地址:江蘇省泰州市興華市昭陽鎮(zhèn)東城外大街10號,該藥店可稱得上興化地區(qū)杏林店鋪中歷史悠久,聲名鼎盛的佼佼者。創(chuàng)立于清朝康雍年間,創(chuàng)建者為揚州人方石川。他在深刻考察本地市場后,毅然率族遷居興化城,并在熱鬧非凡的城門口黃金地段附近,買房置業(yè),開設藥店,懸壺濟世。并根據《史記扁鵲傳》中“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典故,定藥號名稱為“上池齋”。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齋”業(yè)主聘請被“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譽為“邑中楷書第一”的書法家李培源為其書寫店名,并將其制成金字招牌。藥店坐南朝北,前后兩進,磚木結構。前進上下二層,下為店堂,上為藥材庫房;后進是平房,為制藥作坊,系明代建筑?偨ㄖ娣e280平方米,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后又在民國年間經方氏后代方少泉改建裝修。店門為海派建筑的典型石庫門,門上方塑有一只口含靈芝的梅花鹿。進得門來,柜臺內,藥斗山架、青花瓷罐排列整齊。售……[詳細]
    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洋樓,即趙海仙故居,位于興化市區(qū)東城外家舒巷16號,建于晚清。趙海仙,名履鰲(1830-1904),晚清出生于興化中醫(yī)世家。自幼學醫(yī),盡得家傳。在深諧祖輩醫(yī)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發(fā)展,對中醫(yī)典籍融會貫通,遵經而不泥古,善治疑難雜癥,成為一代名醫(yī),并成為晚清所形成的“興化醫(yī)派”的杰出代表。所傳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醫(yī)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不豫,詔天下名醫(yī)進京御診,兩江總督劉坤一舉薦趙海仙應詔,趙海仙稱病辭卻。其后湖廣總督張之洞患疾,亦派專使請治。趙海仙不但醫(yī)術超群,且醫(yī)德高尚。每逢鄉(xiāng)里水災疫情,都積極參與義診施藥。若遇貧苦之人上門求醫(yī),不但無償救治,還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醫(yī)“趙半仙”之美譽。我國當代著名中醫(yī)學家、曾任衛(wèi)生部顧問的秦伯未先生于建國前選編出版的《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一書中載述趙海仙“勤術古訓,心得獨多,亦儒者之醫(yī)也。生平樂善為懷,嘗謂‘醫(yī)為仁術,為醫(yī)而不仁,……[詳細]
    萬興大典
      萬興大典位于興化市區(qū)北城外大街64-70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平方米。整個建筑群系用上等杉木大青磚建成,共有大小院落7座、天井9個、上下樓房64間,配套平房12間,另有譙鼓樓、營業(yè)輔面等近百間。俯視整個建筑群呈“日”字形,結構精巧,防火馬頭墻高大,相互間通道溝通,大小室、明暗室相互交錯,具有防盜防潮功能。風格融徽地與粵桂等地建筑之特征,集當時倉儲、保密建筑藝術大成。現僅存西樓和中樓。業(yè)主王志廣(約1701-1771年),字方永,號秋浦,清代興化人。曾任廣西蒼梧道守,官至四品。乾隆年間歸里后在北城外建萬興大典。歷久經營,直至日寇入侵興化而歇業(yè),長達200多年。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以及泰州市有關領導和專家多次來興實地考察,認為萬興大典是國內現存規(guī)模較大的典當建筑群之一,也是當時興化工商業(yè)、金融業(yè)發(fā)展的實證。當代典當史學者曲彥斌先生撰文認……[詳細]
    11、成氏宅第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氏宅第
      成氏宅第位于興化市區(qū)牌樓東路北側。初建于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原為東西兩軸各8進,今存東6西7共15進,一律青磚黛瓦馬頭墻,基本保持原有規(guī)!,F存11個院落間,東以室外火巷、西以串廊成南北聯接,中以內串廊為東西串聯,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F存建筑物多為明建清修,古井、掛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間?蛷d、穿堂、正廳(鋤經堂)、板廳、內院、書屋(小居竹軒)分布有序。曾懸有“兩朝忠藎”、“吐鳳凌云”等匾額,為我市現存體量相對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府邸的最初主人成王進 ,字公楷,明初興化人。洪武廿二年(1389)以貢生入仕,歷官代州學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參議。后以參加“靖難之役”有功,先后被贈封吏部侍郎和兵部尚書(大司馬)。歷經600年滄桑,到改革開放前,已散落為民居大雜院,部分建筑被人為改建、加建。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對其實施動遷修復。今除第一進還……[詳細]
    12、興化東岳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化東岳廟
      興化東岳廟位于興化市區(qū)牌樓路41號。主體建筑初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其中四圣觀建于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是興化歷史上體量最大的道教叢林。明清兩朝及當代多有修繕,因戰(zhàn)爭而頹廢。余產(東岳廟正殿及四圣觀、財神祠等殿室)建國后曾歸文化部門使用。主體建筑正殿為前后兩殿,中間以卷棚勾搭連成,深邃闊大。前殿為三間七檁硬山頂,開闊15米。后殿高18米,重檐歇山,內呈方形藻井式。前后殿之間以五檁卷棚相銜接,相接處為層層疊疊的斗拱,工藝精湛,為國內罕見。從外觀看,大殿重檐歇山九脊高瓴,戧角飛翹,檐下飾以斗拱、額枋、雀替。瓦壘角下懸楣子、風鈴。脊瓴中央置銅制葫蘆形寶瓶,兩端有鴟吻。凡脊皆塑有仙人、走獸。氣勢恢宏,雄偉壯觀。2008年基本按歷史原樣修復。除正殿外,恢復山門、十王、文昌、財神、斗姆、四圣、呂祖、慈航諸殿及長生院、抱一亭、碑廊等一應設施。興化東岳廟不僅是興化宗教歷史文……[詳細]
    13、中原才子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原才子坊
      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學廣場西南側,石質,四柱三門,磚木重檐,東西向,下為舊儒學街。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為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經魁宗周(官至四川馬湖知府)、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進士宗臣父子而立,名“父子科第”。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宗臣逝世,于“父子科第”坊的背面加鐫“中原才子”,又制匾懸于四牌樓上。后因年久失修,重檐、坊額盡失,僅四根石柱仍存。2009年按歷史原樣復建,并按原儒學街原高度將地坪下沉。宗臣(1525-1560),字子相,號方城,明代興化人。著名文學家,“嘉靖七子”(又稱“后七子”)之一,被譽為“中原才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其《宗子相集》15卷入《四庫全書》,其中《報劉一丈書》入《古文觀止》,建國后曾作高中語文教材。中原才子牌坊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科技價值, 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興化城墻
      興化城墻初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為土城,元末坍塌。明朝洪武五年(1372)用磚重建,內外環(huán)水為濠。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抗倭需要加高至11米,外昂內卑,底寬13米。重立四門崇四樓,東為啟元門、觀海樓;南為文明門、懷薰樓;西為威武門、見山樓;北為肇魁門、仰宸樓。又辟東南西北四門水關與城內市河相通,城墻上設窩棚哨所20處。歷經南宋抗擊蒙古,元末張士誠起義,明末“三王”起義(新昌王抗清),以及近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收復興化城等戰(zhàn)火,城墻斑駁殘敗。1958年,經省政府批準,主體基本拆除,F僅存東岳廟北側和東營街東側兩部分。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東岳廟北側一段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興化市政府對該段城墻進行大修,2010年在此北側新建古城墻遺址公園。……[詳細]
    15、興化四牌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化四牌樓
      四牌樓位于江蘇泰州市,四牌樓里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書法匾額,啟功、沙孟海、趙樸初等47位當代書法名家的墨跡相互輝映,讓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樓,能讓這么多名家青睞,足見其分量。四牌樓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陳列著宋至民國初年興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獲得的匾額,供鄉(xiāng)人瞻仰與學習,這些匾額大都由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親書或頒發(fā),傳承至今,當屬不易,可惜“文革”中,樓毀匾散。上世紀80年代,興化市重修四牌樓,基本按原貌建設,占地面積比歷史上擴大了近一倍,也從民間收集到樓中原匾7塊,但原來的字跡均已模糊得無法辨認,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義的樓頂部的“五岳朝天”仍然是舊時的飾物。景點位置泰州市興化市牌樓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