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闕建于東漢晚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夾江縣甘江鎮(zhèn)雙碑村,西鄰響堂壩,北臨甘江河。楊公闕(以闕基為準)東延5米,南延5米,西延6米,北延30米圍墻以內(nèi)為保護范圍,圍墻外周邊100米為建設(shè)控制地帶。雙闕東南約300米處突起的平臺高地,曾經(jīng)發(fā)掘出漢磚、古陶、石避邪、銅鐵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測為楊公闕墓葬所在地。楊公闕為墓闕,座南向北,雙闕相距13米,闕高4.68米,寬1.2米,厚0.88米,紅砂石質(zhì),各由10塊巨大厚重的堅硬紅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保存較好,結(jié)構(gòu)可分為闕身,闕樓,闕蓋三部分,闕身呈方形,闕摟刻有多種浮雕圖案,如橫梁斗拱仿木建筑浮雕,鐫刻精美,圖象生動,線條流暢,簡練有力,但風(fēng)蝕較為嚴重。西闕于南宋淳熙年重建,闕身鐫有“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字德仲墓道”16個字。西闕正面還可以看到殘缺不全的兩行大字,每字高16厘米,寬22厘米,其中“雙故益”、“君諱宗”幾個字是原來刻的,隸書字體……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