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兩院禁約碑
      兩院禁約碑碑立于馬廠驛前鋪村口,碑高150厘米,寬80厘米,今猶存。碑文“凡上司經(jīng)過本驛蒙化府掌印佐二官不許遠出迎送,違者以奔竟論黜!瘪R廠驛前鋪是古博南道上重要驛站,該地為原蒙化院道府轄區(qū)漾濞驛前鋪古道,而該段古道與永昌府轄區(qū)古道相連,故此碑為“蒙化院道府”和“永昌院道府”共同規(guī)定的禁約。憑此推斷立碑時間在康熙年間或以前![詳細]
    藤橋常住碑
      藤橋常住碑舊時,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橋,是西岸向陽、石坪、高發(fā)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橋梁。西岸橋頭立有一塊“藤橋常住碑”。碑高120米,寬0.57米,大理石。該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F(xiàn)碑石猶存,但石碑一角斷落遺失,立碑年代無考![詳細]
    “江流有聲”石刻
      “江流有聲”石刻該石刻原址在金牛村東南角約500米的公路下河邊。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塊長1.75米,寬0.7米的長方形空間內(nèi),由右至左,橫書草刻有“江流有聲”四大字。字高約0.8米,寬約0.06米。該石刻為漾濞縣知事王協(xié)忠于1916年書題后令石匠鐫刻,F(xiàn)因修筑大漾路,已將石刻鑿切下來,遷至南面約百余米的公路邊,鑲砌于另一巨石之上![詳細]
    平坡“旌表節(jié)孝”石牌坊
      平坡“旌表節(jié)孝”石牌坊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在原平坡區(qū)政府舊址大門左側約30米處,這是一座四方石柱的三孔牌坊,中間一孔寬2.5米,兩邊各寬2米。牌坊立四根大方石柱,中間兩根高4米,左右兩根各高3.5米。石柱邊寬均為40厘米,頂端各雕有一蹲石獅子。從地面向上高2.6米的牌坊的三孔架上,都用大橫石條鑲嵌著一塊與石條長度相等的大理石橫匾,橫匾的前后兩面書寫著文字。再往上一層,又有一塊也是用石條鑲嵌著的大理石橫匾。上下兩塊橫匾之間,安放著一塊長80厘米,寬60厘米的大理石直匾,上面用金粉書寫著“旌表節(jié)孝”四個大字。這座石牌坊是朝廷為表彰孝子楊飛熊,“允準旌表,流芳百世”而撥資建造的。石牌坊建好后,為了教育后人,由蒙化府出面,遍請滇西一帶府州縣-及地方知名人士,前來平坡街參加“旌表節(jié)孝”牌坊落成典禮。在慶典會上,宣讀皇帝的圣旨:“凡大小-通過牌坊時,要下轎下馬。”該石牌坊已于1958年-時被拆……[詳細]
    165、漾濞蒼山崖畫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漾濞蒼山崖畫
      該崖畫地處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zhèn)金牛村東南方向約距三公里外的點蒼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該地形略呈交椅狀,中橫一緩坡,繪有崖畫的巨石臥于緩坡頂上。巨石系花崗巖質。寬19.9米,高8.25米;崖頂有崖房,畫面基本平整;北偏東59度走向;崖下系泥質平地。崖畫長5.6米、寬4米,總面積22.4平方米。崖面分別以土黃色和赭紅色線條繪制,其內(nèi)容共分為五組。由于崖畫風化剝落及巖漿淋覆,可以辯認清楚的圖象有人物、動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個,以及表意圖象等,內(nèi)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豬、舞蹈、房屋(干欄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動而豐富的原始生活……來自全國各地的崖畫專家普遍認為該崖畫系西漢之前作品,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史前藝術。與廣西、西北等地的崖畫有一些相同點,同時又有較顯著的區(qū)別;與云南其它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崖畫也有一定區(qū)別;該崖畫畫面集中,內(nèi)容豐富,圖象生動,是不可多得的一處崖畫。專家們贊揚該崖……[詳細]
    瓦廠蛇馬村彝族(臘羅支系)墓群
      瓦廠蛇馬村彝族(臘羅支系)墓群瓦廠蛇馬村彝族(臘羅支系)墓群位于境內(nèi)白竹山南坡,漾江西岸,蛇馬村后面的嶺崗上。全面積約4800平方米。較早的古墳無碑,有文字記載的一塊墓碑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立),古墓上雕有禽獸和花卉等紋飾浮雕![詳細]
    167、回龍山塔
    回龍山塔
      回龍山塔回龍山塔,俗稱文筆路,1979年經(jīng)彌渡縣革委會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彌城東門外回龍山(也名景屏山或謂大尸山,即今稱的朱山與文筆山或塔山的全稱)北端。此塔為密檐式六方椎形實心磚塔。塔身共11級,通高約14米,各級出檐較短,皆以花邊磚出挑為犬牙狀,通身以白灰抹面;1.8米,周長11.5米,青條石鑲砌,塔剎由寶蓋、寶瓶組成。此塔始建至今,未聞史記有毀損重修的記載及傳說,距今近400年,歷經(jīng)數(shù)次大地震,仍無歪斜損壞現(xiàn)象![詳細]
    168、谷女寺
    谷女寺
      谷女寺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紅巖鄉(xiāng)西北2.5公里處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傳原為南詔王避暑宮,又傳為紀念牧豬少女高娘騎豬化象開天而建寺宇,《滇系·雜載》記述說:“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從軍東川,三月不歸,此女一日忽語嫂曰:兄缺糧,吾往餉之”。家喜其開口,戲應之曰“當將裹飯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躡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澗而去,覓之不得,眾方驚怪。米已,高女忽至,謂家人曰:“兄一旅之眾皆已飽矣”!且言軍中地形事勢,其嫂不信,謂東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與兄,取其垢衣來”!自是送餉日以為常。高女常牧一白豬,一日謂家人曰:“軍回矣”。遂騎白豬,化為象,騰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度f歷趙州志》稱此為趙州八明之一——“天開玄竅”。寺建于蓮花巖上,坐西北、向東南,寺周林木蔥郁,清泉潺潺,奇石累累,立于寺前,可覽彌川煙景,是夏日避暑勝地。蓮花……[詳細]
    170、大理觀音閣
    大理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洱海東邊玉案山南部山頂上。通往觀音閣的路很陡,在拐彎處凸現(xiàn)出觀音基座數(shù)十丈高的筆直擋墻。這擋墻全用海東著名的呈立方體的"五面石"砌成。觀音閣分上下兩層,采用白族民間傳統(tǒng)的亭閣建筑形成。雙腳盤曲、端坐于蓮臺的觀音像、塑子第二層、玉顏生輝、慈眉可人。這兒香火很旺,每年火把節(jié)更有來自附近各村的船家前來聚合,叩拜觀音。觀音閣最妙的去處在樓上的回廊。在此,向東可眺望向陽村和塔村間的港灣,那如林的帆檣,象枝枝巨筆,抒寫出洱海漁家水上實力和豪邁的情懷。轉身向西,則見海水澹澹。波光閃閃,白帆點點,鷗鳥群群,整座建筑恍若浮于海心。它活脫脫就是飛至海上的篷萊仙境。……[詳細]
    大理靈官殿
      靈官殿又名主君閣。靈官是道教的0神,一般布局在較大的道觀兩側。但巍寶山前山的靈官殿卻是獨立的單一殿宇,與玉皇閣在同一軸線上,靈官殿成了玉皇閣的山門。靈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進行過復修。正殿內(nèi)曾祀有一座青銅鑄造的王靈官像,重達200余公斤,靈官手執(zhí)的金鞭為鐵鑄,整座神像十分壯觀,可惜1958年-時被毀。殿內(nèi)現(xiàn)在的靈官像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內(nèi)供奉的炳靈太子,又稱華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間稱之為“火神”。靈官殿內(nèi)有明代晚期種植的“桂葉銀紅”山茶花樹兩棵,今僅存一棵。古山茶樹高十六七米,直徑約15厘米,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開數(shù)百朵,大花如碗,紅似胭脂,異常艷麗,遠遠看去好像一片云霞依半空,近看像燦爛的紅日光彩照人,古人譽其為“山茶流紅”的勝景。相傳,古山茶原生長在深山叢林中,明末清初修建靈官殿時,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內(nèi),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詳細]
    172、斗母閣
    斗母閣
      斗母閣是巍寶山上最高的殿宇,海撥為2569米,也是巍寶山前、后山的分界標志建筑物,人們習慣將斗母閣正前方的北部山林稱為前山,背部南方山地稱為后山。斗母閣的樓閣建筑在高聳的石崖上,氣勢雄偉壯觀。由西廂房北斗殿、東廂房南斗殿、過廳和斗母大殿組成。斗母閣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重建。今天見到的殿宇就是清乾隆年間的建筑物,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寶山古建筑群的組成部分之一。斗母閣大殿內(nèi)供奉斗母。斗母又稱為斗姥或斗姆,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斗母像雕有三眼四頭六臂,顯示她神通不凡的本領,兩旁立月金童玉女。斗母大殿的東西兩側分別為南斗殿和北斗殿。東廂房南斗殿供祀南斗眾星宿神,分別為福、壽、祿三星和監(jiān)簿大王星、文昌煉魂、保生大道、保命大道、司祿上相鎮(zhèn)岳等道教神像。西廂房北斗殿供奉北斗眾星宿神,分別為北極武曲紀昌星君、北斗丹地廉真罡……[詳細]
    大理萬人冢
      大理萬人冢位于下關老市中心的萬人冢,是安葬唐天寶之戰(zhàn)劍南留候李宓及陣之將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圓型上包,兩層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圍著兩道大理石圍欄,占地約360平方米,墓冢前立著刻有"大唐天寶戰(zhàn)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點兵官鄧子龍為其題詩云:"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對古墓冢進行了修復,整個天寶公園沉浸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詳細]
    174、老清真寺
    老清真寺
      老清真寺地點:漾濞縣下街公路西側,F(xiàn)狀:老清真寺現(xiàn)存大殿,大殿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通面闊21.5米,進深16.7米,高11.8米。殿內(nèi)原會滿伊斯蘭經(jīng)書圖案地藻井已被拆毀,屋頂山脊已毀僅作簡易修蓋,F(xiàn)有的16扇漏透雕花格子門仿上街清真寺格子門圖案,于1995年雕成。背景資料:據(jù)考證,下街老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咸豐時杜文秀反清失敗后,被清政府為文廟,塑有孔子及七十二賢,懸有“大成殿”等匾額,并兼做學堂。本世紀五十年代,辦過織布廠,后又改為縣糧食局倉庫。1994年移交下街回民管理。該寺原有大門、叫拜樓(又名望月樓)、二門及其建筑群。原大門為三開間牌坊式,明間高,重檐飛角。大門后為照壁。照壁后為叫拜樓,三層雙檐,作東面西。叫拜樓進為二門,雙柱架斗出閣,二重檐。二門后為水池,池上架有大理石拱橋及大理石欄桿,大橋前豎有一架四柱三空大理石坊。左右廟房各五間房前清水環(huán)繞,左右各建有石拱橋,橋前亦有雙柱單……[詳細]
    多祜村火葬墓群
      多祜村火葬墓群彌渡縣多祜村火葬墓群位于多祜大村對面的山嶺上,當?shù)匾妥宸Q此地為“林伯卓”即大墳地。此地距多祜村委會1公里多,距彌渡縣城31公里。火葬墓群于1977年多祜大隊第三生產(chǎn)隊開挖養(yǎng)蜂場時被挖出,面積約1680平方米。當時,在養(yǎng)蜂場范圍內(nèi),農(nóng)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近百個,罐內(nèi)裝骨骼、骨灰。據(jù)村里當天參加挖土的群眾介紹,出土的火葬罐有黑灰陶、彩陶及瓶罐陶三種。彩陶中,綠釉、黃釉、白綠釉等均有,制作精美細致,色彩鮮艷、雅觀。施工中挖出的大量火葬罐,皆被農(nóng)民挖爛、砸碎,無一幸存。因為當時挖出火葬罐一事令大家十分驚奇,所以現(xiàn)在大家還記憶猶新。出土的火葬罐,據(jù)其容量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最大者高約70厘米,上部扁圓處,直徑有46厘米,下部最小處直徑20—30厘米,蓋高約20厘米。最小的火葬罐,高約30厘米,腹部直徑約15厘米,蓋高約10厘米。中等的火葬罐,高約45厘米,直徑約為30厘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