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張家口市旅游

    張家口市文物古跡介紹

    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元中都遺址元位于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筑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于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于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筑構件。這里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詳細]
    宣化古城
      宣化城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水,是鑲嵌在陰山山脈東段山間盆地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宣化地區(q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夏商時,宣化先后歸屬冀州、幽州,春秋時為燕國北境。由于地處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居溝通南北之要沖,故宣化歷來是漢族和東胡等少數民族聚集地。戰(zhàn)國時燕國大將秦開率兵擊破東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宣化屬上谷郡。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天下分為36郡,宣化仍為上谷郡。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被封宣化,也以封地為名叫做谷王。清道光年間,宣化府在天泰寺街東口建了一座木制單孔布瓦歇山頂的“古上谷郡”牌坊,以昭示宣化歷史的源遠流長。最早使用“宣化”名稱的是金代,后來行政建制和名稱又有過多次變化,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直隸巡撫郭世隆為改革地方稅政,上疏朝廷,廢除宣府鎮(zhèn)衛(wèi)、所,設置宣……[詳細]
    3、西古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古堡
      西古堡位于河北省蔚縣暖泉鎮(zhèn)內,冀晉界東2公里。古堡集古城堡與古戲樓、寺院、宅院于一體。城堡建于明中葉嘉靖年間,據記載清初順治年間又在南北城門外增建二座甕城,是古蔚州“八百莊堡”中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甕城形制結構別具一格,古式宅院,呈明清民居建筑風格。城堡墻平面布局呈方形,邊長230余米,黃土夯筑,墻外凸出土筑馬面,高8約米。兩甕城的內城門南北對峙形成一條大街、東西各有小街道三條,沿堡墻內周圍有“更道”一周。這便形成了西古堡村總平面呈“國”字形的特殊形制,是古蔚州八百城堡中比較獨特的一例。村內現存的古民居院落約180座。高大的門樓、精美的磚、木雕花彩繪,九連環(huán),四進四出的四合院無不在述說著當年的繁榮。這些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青條基石,白灰砌青磚墻,房頂起脊,安制吻獸、覆青板瓦。當地民風淳樸,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站在堡門樓舉目觀望,四周水田纏繞,郁郁蔥蔥、村里青磚灰瓦,極盡“小屋平頭墟里落……[詳細]
    雞鳴驛城
      雞鳴驛在懷來縣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有一座故城-鳴驛。它距北京140公里,京包鐵路和京張公路(110國道)從這座城的南北通過。這座歷史上留下來的方城重鎮(zhèn),在中國古代郵驛史上曾是個大型驛站,它在明、清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通信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戰(zhàn)略位置使之獨驛成城,它是當今國內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驛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8月,國家郵電部為紀念中國郵政創(chuàng)辦100周年,發(fā)行了紀念郵票《古代驛站》一套兩枚,其中一枚就是雞鳴驛;雞鳴驛始建于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開辟驛路,設置“站赤”(即驛站)。至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宣化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城內設有驛丞署、驛倉、把總署、公館院、馬號等建筑,還有戲樓和寺廟;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雞鳴驛站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詳細]
    5、澍鷲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澍鷲寺塔
      澍鷲寺因坐落在鷲峰嶺而得名,因此目前人們仍以鷲峰寺相稱,位于陽原縣縣城西南20公里處,東白家泉鄉(xiāng)窯兒溝村西南方向1000米的山坡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佛塔,即澍鷲寺塔,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天鎮(zhèn)縣志》記載,鷲蜂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年一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1851年一1861年)重修。寺西側的高塔,俗稱唐塔,與寺同期建成。鷲峰寺依山就勢修筑,坐西面東。寺內建筑高低錯落,排布有致。寺院原有兩座殿宇,西為正殿,東為過殿;南北建有禪房。咸豐年間重修時,北房也改建為殿宇。整個寺院建在高坡上,只要打算到寺院里面去,都得先要屏息駐步,舉目瞻仰一番。緩步登上臺階,穿過山門,進入過殿。過殿也是寺院的東殿,殿內兩旁四大天王側目注視;過殿的中間,前有面東的接引佛相迎,后有面西的觀世音菩薩坐待。繼續(xù)前行就進入并不算大的合院式布置的寺院。西正殿的正面供奉釋迦牟尼佛,高達五……[詳細]
    南清真寺
      宣化區(qū)內共建有4個清真寺,南、北、中和東土關寺,其中最早的清真寺叫南清真寺,位于廟底街,始建于1400年。整個寺院造型淡雅、堅固大方、風格古樸、結構嚴謹,是全國著名百座清真寺之一。南清真寺位于古城宣化回民聚集的廟底街,是燕北地區(qū)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列在全國100座著名清真寺之中,又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包頭大清真寺合稱北方三大清真寺,具有很高的影響和知名度。南清真寺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是由當地回族穆斯林民眾創(chuàng)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因“寺傳延既久,教人繁滋,欲為廣建,與衙署相倚,不能伎展!苯倘顺h,出資,移建南清真寺于廟底街。移建的南清真寺規(guī)模宏大,結構完整,裝飾精美。殿堂建筑15座,占地44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的寺院建筑布局,從高大的門廳進入寺內,跨越石拱橋,穿過宣禮樓,上甬道,蹬月臺,步入禮拜堂大殿,直至望月樓,貫穿寺院。南北兩側對列著講堂、回廊、配殿等。供穆……[詳細]
    萬全衛(wèi)城
      萬全衛(wèi)城位于萬全縣萬全鎮(zhèn),萬全城是一座古老的軍事城堡——說它古老是因它的“年齡”比北京的紫禁城還要長10年左右——己經616歲了。它歷經明代戍邊戰(zhàn)爭及蒙漢通商,清代裁衛(wèi)設縣及民族融合,民國社會變革及動蕩不安,是一座積淀著深厚歷史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古城。公元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同年8月,大將徐達率兵25萬攻入大都(今北京),宣告元朝滅亡。元朝殘部雖退居漠北草原,但仍割據明長城以北廣大地區(qū),軍事力量還很強大。他們不甘失敗,以圖東山再起。明朝采取了兩條對策:一是爭取蒙古諸部首領降服歸順;二是修筑長城,搞好防御。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在軍事巨鎮(zhèn)宣府(今宣化)設左、右衛(wèi),其中右衛(wèi)的使命就是扼守華北平原北大門——野狐嶺(萬全與張北交界處),而衛(wèi)城設在了得勝口堡(西漢時建村,因距得勝口僅1.5里路,故名得勝口堡,今萬全城)。建文四年(1402)動工筑城,動用兵士、民工數萬……[詳細]
    涿鹿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黃陽山,始建於唐朝。創(chuàng)建者為聚璽和尚,法系屬凈士宗。這座古寺在歷史上多次修葺,但至1949年前已日見衰頹,唯有寺中生長的千年松柏如今依然枝繁葉茂,有的如巨龍橫臥,有的如鳳凰展翅,有的如寶剎屋檐,它們述說著古剎的莊嚴和滄桑。寺中塔院現保存有歷代僧人墓塔六十多座,其中以開山祖師聚璽和尚的衣銖壽塔最為著名。此外保存建寺碑、重建寺碑和功德碑五十馀塊。該寺收藏多部佛經,其中珍貴版本《大藏經》現由張家口文化局保存。古剎廟宇樓塔,在海拔1500米處,四周群峰環(huán)抱,古松翠拍成雙成對,密集參天,花木花草連片,四季常青。每年五至十月各種山花爭奇斗艷,野山果掛滿枝頭。這里冬暖夏涼,天空常呈湛藍顏色,微風習習、松濤陣陣,與相似蓮花瓣的山峰相融合,與晨鐘暮鼓,佛聲佛號融合,正如游人贊嘆的:“這里是人間仙境”。清涼寺,據歷史記載,始建于距今二千多年的西漢,擴建于唐朝,明末清初達到鼎盛階段……[詳細]
    赤城勝海寺
      勝海寺位于海陀山北麓,長春溝內。長春溝分南、北長春兩條溝,修公路前,人跡罕至,除周圍老村民知道山里有寺廟、古塔,常人很少有人了解。北長春有寶山寺,南長春有勝海寺,相距不過1公里。皆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直到清末香火未斷。如今殿宇已毀,碑刻、古松還在。特別是現存的8座墓塔基本完好,可謂山中藏秀,塞外含珠。其中5座高僧塔獨具風采。一座建在勝海寺前的孤峰上,高高的須彌座承托著碩大的覆缽,似寶珠騰空,氣凌霄漢。左右兩側的懸崖各自向塔峰伸脖努嘴,形成二龍戲珠之勢。 一座在北長春溝的寶山寺(俗稱北寺)廟址前,四周群山環(huán)抱,臥風藏氣,松柏掩隱,頗有一種神秘之感。密檐樓閣式塔通高8米,塔基周長7.2米,磚石結構,雕工精美,保護完好,屬明代建筑。另三座在長春廟背后的小南溝東坡上。同樣大小的三座墓塔,呈三角分布,相距約7米,磚石結構,屬喇嘛塔,但裝飾風格很有特點。塔高4.2米,塔基平面為八角形,用石條砌成,須彌座……[詳細]
    10、清遠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遠樓
      清遠樓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鐘樓,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遠樓西側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過宣化府,投白銀10萬兩重修清遠樓。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宣化,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在清遠樓鳴鐘聚義,率眾設伏于城北煙筒山處,痛擊聯軍,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拔母铩逼陂g清遠樓遭受嚴重破壞。1986年,文化部主持對清遠樓進了全面修復。1988年,清遠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清遠樓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積的底座上,高17米的樓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樓臺底座開有東西南北四個左右對稱的拱形城門。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衡。內實2層,通高25米,樓閣高17米,為3開間,6塔椽,前后明間出抱廈,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為綠色琉璃瓦頂,腰搪、下搪為布瓦頂。梁架斗拱精巧秀麗,循角飛翹,……[詳細]
    鎮(zhèn)朔樓
      鎮(zhèn)朔樓得名于明永樂七年鎮(zhèn)守宣化府總兵官被封為“鎮(zhèn)朔將軍”,它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整個建筑雄偉壯觀,古樸莊嚴,為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筑。鎮(zhèn)朔樓,又名鼓樓。坐落在古城宣化區(qū)的中軸線上,南與拱極樓、北與清遠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宣化獨特的靚麗景觀。鎮(zhèn)朔樓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歷史,與當時大規(guī)模的城工同時興建。明正統(tǒng)初期,宣化。張家口、大同一線時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擾。年久失修的士城墻已經抵擋不住蒙古鐵騎的沖擊,邊城軍民苦不堪言。正統(tǒng)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羅亨信在宣府大舉城工,將l日城墻加寬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磚石,整個工程歷時6年。同時,在城內建起鎮(zhèn)朔樓,《宣府新城之記》碑文中寫道:“即城東偏之中筑崇臺,建高樓,崇七間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級。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曉昏。”此碑現仍豎立在鎮(zhèn)朔樓之側。鎮(zhèn)朔樓上現存兩塊木制大匾……[詳細]
    虎臥寺遺址
      虎臥寺遺址位于縣境西南隅虎臥山。始建于漢代,名曰壽峰寺。此地山巒疊翠,風光秀美,相傳后晉時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賄賂契丹,此山遂為遼地。天神不忍腥穢沾辱佛場靈山,特現白額身保護佛法,自此有虎盤踞,此山遂稱虎臥山。明代中期,有一名曰德玉之高僧云游至此,觀其山風氣秀異,決定作錫茲山。他走到虎踞巨石前對虎說道:“我今來此為佛傳教造一方福利,你是靈獸要超脫異類,若離開這里,我將劈山鑄像卓錫于茲”。言畢,虎紋絲未動。德玉又說,如不離去就把我吃掉,說著往前走了幾步,虎仍不予理睬。德玉反身走到山澗小溪,沐浴全身后又來到虎臥石前,對虎說:“我身體已洗干凈,現在可以吃了,如果不吃你就走開!彪S后老虎搖尾點額,率領眾虎遠離此山。于是德玉重振山門,更新殿宇,改名“虎臥寺”。寺院分東西兩進院,西院建正佛殿三間供奉如來佛主,凈業(yè)殿三間,伽藍室前后圍繞,鐘、鼓樓立于寺院門前兩側。院落參天古松覆蓋,殿宇內焚香煙霧繚繞,山巒……[詳細]
    13、宣化護福寺
    宣化護福寺
      護福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塔村鄉(xiāng)王家窯西南1.5公里的連家寨山,占地約0.5平方公里,據傳該寺始建于明朝,清嘉慶年間重修,順山勢沿林蔭古道曲徑蜿蜒而上,行至山腰處,半崖底有一水簾洞,一股清水從洞口石獅子嘴中噴出現經鑒定為“鍶”型礦泉水,可直接飲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宮大殿,門匾上 書“淋陶洞”三個大字,殿內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稱奶奶廟,兩位龍王陪伴左右水母宮上建有西畫廊,三間是觀音大寺,內塑送子觀音神像,在水母宮北側沿來道穿過正面的走廊攀階而上到寺院,進入山門內,園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樓閣,南邊為鼓樓,北邊為鐘樓,上掛有500公斤鉄鐘一口。院內共有大殿禪房十九間,北正房三間為佛堂,內塑大肚米勒佛銅像和釋迦牟尼佛像。西殿十一間,中央大殿三間稱泰山大殿供奉碧霞元君(泰山圣母),大殿兩側配房八間,是住寺僧人食宿的地方,南方五間為伙房,專供趕會,拜佛求神的游人食宿,院的東面建一青瓦花墻,院……[詳細]
    14、下八里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八里墓群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的河子鄉(xiāng)下八里村東北,是一處遼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遼代監(jiān)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遼天慶六年)為代表的張氏家族墓群(西區(qū)為韓姓墓地),該墓群最早發(fā)現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發(fā)掘了12座遼金時期的古墓葬,跨越時間長達100年。墓室建在地下4~5米處,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雙室墓、單室墓,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大部分為磚雕仿木結構。張世卿墓為前、后方形,有墓室,由墓道、墓門、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組成,造型獨特,結構復雜,做工精美,是研究遼代建筑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銅器、鐵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裝飾品以及食品等。瓷器中的遼三彩、黃釉瓷器和白瓷是遼瓷中的精品。出土木器35件,有男女俑、武俑、十二生肖俑及家具類的桌、椅、箱、盆架、鏡架和柏木棺箱,![詳細]
    15、鎮(zhèn)邊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zhèn)邊城
      鎮(zhèn)邊城位于長城內側,懷來與北京昌平交界處,與長峪城、白羊溝并稱北京邊關三城。鎮(zhèn)邊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石頭城:城墻是石頭砌的,房子是石頭筑的,街道是石頭鋪的。石頭成了這座古城生命元素的主要構件,長長的條石,細細的碎石,玲瓏的卵石,一應俱全。鎮(zhèn)邊城內分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南北為街,東西為巷,無論街巷,還是胡同均是就地取材,用石頭鋪就。房屋原來基本是四合院,大部分為石頭砌成,只有在特別顯眼的地方或需要修飾的地方才用青磚砌成;城中間有一座鐘鼓樓,有12座寺廟,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大佛寺,寺里的蒼松雖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仍然郁郁蔥蔥、遮天蔽日?上н@些古廟都毀于瘋狂的文革之年,F存的廟中老爺廟保存較完好。老爺廟也即關帝廟,位于南門東側三株古槐樹之北。據說在老爺廟門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鎮(zhèn)邊城三個,背面是忠義坊三個字。廟的主殿尚存,雖然內部堆滿了雜物,但古色的立柱和斗拱,還可看出當年的精致。老爺廟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