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旅游

    黃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黟縣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矗立在黟縣奕村,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重修于清朝。整個祠堂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布局獨具匠心,顯示出中國古代民居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外有小院,進入后方為大門,且為圓洞門,洞內是大院,院中央地面上用碎石鑲嵌著一個巨大的風水八卦圖,很是奇特。上幾級臺階,便是一個長20米寬8米的平臺,全由“黟縣青”鋪成。再上兩級臺階,就是祠堂門樓,門樓飛檐翹角,屋脊上有龍、鳳、麒麟等異獸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內部十二根圓形木柱頂天立地,十二扇屏風門整齊排列,別具一格,為黟縣古祠堂之罕見,置身其中,恍若隔世,墻根上新鮮的苔痕泛著淡淡綠,似時光流轉的印記,穿透天井的依然是那片遠古的天空。歷史源遠流長,它在無數個晨曦中醒來、又在無數次日落中沉寂,在這個古樸安靜的村莊里它猶如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洞察著后世子孫的一切,為他們默默地祈福。這便是勤勞的……[詳細]
    北岸廊橋
      位于北岸鎮(zhèn)杭徽公路右側300米處,有二條小路沿著小溪通向廊橋。建于徽州歙縣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橋大概是徽州廊橋中造型最為別致也最為壯觀的一座,它建于清代中葉。該廊橋系3孔石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廊為磚木結構,高約5米。東西兩面長廊墻體裝飾各有千秋:其東側廊墻上辟有8個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磚砌成龜紋或梅花紋圖案;其西側廊墻則辟8個花窗,窗孔鏤空造型為滿月為古瓶為樹葉為葫蘆。跨河南北兩端廊墻開有對稱大門,均有厚木巨門可以開關,南端門額書“鄉(xiāng)賢里”,側書“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門額書“謙庵舊址”。長廊內分11間,沿墻均置坐凳,只有北端第二間的西側憑窗外置“美人靠”,當然是有別于其他坐凳之人的鄉(xiāng)紳貴人的雅座了。門票·開放時間:20元。交通:乘歙縣往深渡、杭州方向的車,半個小時即可到達。美食·住宿·購物每到夏天,橋頭還有免費的茶水放置,供人使用。保護范圍:橋東南至街道外側10米,西北至街道……[詳細]
    83、梓塢祠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梓塢祠堂
      塢祠堂明休寧縣板橋鄉(xiāng)該祠堂為“梓里思昭公之家廟”。該祠堂是休寧保存較為完整的祠堂,是研究明代徽州雕刻及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梓塢祠堂時代為明,位于休寧縣板橋鄉(xiāng)。該祠堂為“梓里思昭公之家廟”。三進三開間,通進深30米,通面闊15米,總面積450平方米,前后三進依次為“敬德堂”、“享堂”、“寢樓”。該房用料頗大。軒頂、象鼻梁、平盤斗等處都有精致的花雕,梁回為拾梁式,梁柱間采用雀替承托,梁枋由青石方柱承托,門樓磚雕十分精致。梓塢宋氏祠堂,建筑于明代,距今已有七、八百年歷史。從外面看,祠堂墻面青磚砌筑,白灰粉刷,屋頂黑瓦鋪蓋,飛檐翹角。走進祠堂大門,但見石板平鋪、廳堂寬敞、天井明亮;只見柱子聳立、巨梁橫陳、構件精美。梓塢村黨支部書記宋發(fā)根告訴我們,做祠堂的方形石柱都是先人們用傳統(tǒng)的滾木運輸至此。梓塢祠堂是休寧保存較為完整的祠堂,是研究明代徽州雕刻及建筑藝術、徽州宗族遷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北岸吳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岸該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歙縣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漢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三間三進。門廳為五風樓,八字墻須彌座石刻與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極華美。中進享堂月報梁、金柱粗碩宏大。檐柱前有黟縣青石欄,望柱頭刻石獅,欄板上鐫杭州西湖風景,洗練精致。寢殿臺基前立石欄與兩邊臺階垂帶石欄板相接,寢前欄板刻百鹿圖通景,群鹿隱現于山林間,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中進后廊天井欄桿,由13方欄板組成,望柱上飾石獅,欄板上刻鐫禮器,亦極工麗。下為蓄水池。寢殿右側墻上置一磚雕神龕,三間殿字式,雕作細膩,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左側墻上豎嵌修飼碑記一方,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詳細]
    85、天心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心堂
      天心堂位于歙縣瞻淇村。建成于明萬歷年間,是一幢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住宅。天心堂以布局典雅、雕刻精美著稱,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心堂大門沒有花磚門罩,粗擴大方。進大門為門廳,月梁兩端置丁頭拱,左右為廂房。天井左右為廊,右廊置樓梯。中廳寬敞,兩側廂房較狹。后廳靠邊墻留小天井,兩側為廊屋。樓上天井欄桿上置飛來椅,靠背作弧形,高約:米。欄板外側滿布花飾,用靠背柱隔成五間,每間四層。第一層下雕壺門\第二、三層每小格內雕各式花卉圖案,第四層雕凈瓶荷葉,排列有序。天井欄桿的其它三面,僅在平板上用木條作出方格,上部裝扶手。臨天井的房窗,方格窗扉,外裝花窗欄。天心堂的堂匾為明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所題。該天心堂以其布局典型和雕刻精美著稱,平面為五間官廳、一屋二井式,這在明代是官宦人家建房特點,室內梭柱、斗拱、鷹嘴、蟬肚、雀替等木構件作法正規(guī)而古樸。天心堂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詳細]
    吾愛吾廬民宅
      吾愛吾廬是關麓八大家中老大汪令鑾建于清咸豐年間,距今150余年歷史。書齋式建筑,門口題額為清末書法家趙之謙所題,典出陶淵明《讀山海經》“仲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由門口進入,有一正方形庭院,約四十平方米左右,中有石板甬道直通正廳,四周建有回廊,靠三面墻壁的14根主柱為空嵌暗柱,放眼望去,似懸空而立,這種頗似西北民居的建筑樣式,在徽派古民居中卻是不多見。回廊通往正廳兩側的儀門,右邊柳葉形,左邊畫簾形,行于其中,如同畫中人一般,庭院中設有石桌石幾,植有花草,極富情趣。正屋名萱蔭庭,二層三間,廊前裝有10扇蓮花門,以供采光和檔風。正廳兩面三側廂房,窗戶面朝庭院,一反古民居慣例,又寬又大,四面隔扇皆雕以花紋,使房內十分明亮。廳堂中最值得欣賞的還是藻進彩繪,其圖案多為鯉魚,成群追逐嬉戲,大者盈米,小者盈尺,這象征鯉魚跳龍門,其意是對在此處求學的弟子們的一種勉勵。保護范圍:東1……[詳細]
    黃士陵故居
      黃士陵故居位于黟縣碧陽鎮(zhèn),時代為清。在“黟縣古民居”中,有一幢名為“舊德鄰屋”,它便是晚清杰出的書畫家、“黟山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黃士陵故居,雖然歷經滄桑,但至今仍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現已成為眾多古民居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其實黃士陵故居有兩處,除一般人知道的“舊德鄰屋”外,在村西還有一幢“大三間”,是黃士陵的誕生處,即“舊宅”。此屋四壁是高高的風火墻,外墻上有磚凸出,上有“外存地六寸”五字,此特征在黃村可謂獨一無二。里面前部是天井,后部中間一廳,兩邊兩個房間,樓上亦然,故名。據其后裔介紹,黃士陵從小至青年時代都在這里度過,五十六歲其回歸故里,最初也住在這所屋子里,還陳設了從廣州帶回的全套紅木家具,因人多狹促,后來便另筑新屋“舊德鄰屋”。喬遷新居后,此“大三間”便借于他人居住。五十年代土改時,由于種種憂慮,黃氏后裔不敢申報此屋為己產,遂歸了居住者。此內情知者甚寡,故極少有人提及。黃氏晚年返鄉(xiāng)修建之……[詳細]
    88、尚賓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賓坊
      尚賓坊位于黃山市歙縣,年代為明。建于1476年。雙柱單間三樓,白麻石質。南面額坊鐫京闈鄉(xiāng)貢進士江衷之門10字,月梁鏤鯉魚紋飾圖案,上枋鏤雙鳳朝陽圖,欄板鐫尚賓二字,北面月梁鏤牡丹紋飾圖案,額枋鐫風云慶會四字,上枋鏤雙鶴翔云圖形。八角柱護斗板八出,欄板上下四出云朵。其轉角處用斜拱和楓拱,保存了中國金元時斜拱形制,F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原縣學宮、今歙縣中學大門右側,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花崗巖石料,雙柱單間三樓,開間約3米,高約5米,南面額枋上鐫“京闈鄉(xiāng)貢進士江衷之門”十字,上枋鏤雙鳳朝陽圖,月梁鏤鯉魚紋飾圖案;欄板鐫“尚賓”二字;北面月梁鐫牡丹紋飾圖案;額坊鐫“風云慶會”四字,上枋鏤雙鶴翔云圖。在建筑結構上,兩側護斗板八出,中間置斜拱和楓拱,為宋、元斗拱制作的典型樣式。2012年,尚賓坊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牌坊周邊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祁門古戲臺
      祁門古戲臺,在中國戲曲舞臺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明清以來各個時期遺存的11座古戲臺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臺史及實物例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藝術的造詣和成就。祁門古戲臺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鄉(xiāng)、閃里鎮(zhèn)汪家村、文閃河流域,歷史上這一帶文風昌盛。古戲臺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系宗族的血緣關系,徽州人講究忠孝節(jié)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0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zhí)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guī)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戲臺主要設置在祠堂內前部,與享堂相對,這是有別于其它地區(qū)戲臺設置的典型特征之一。戲臺分前臺和后臺。前臺明間為演出區(qū),次間為文、武場樂間,稍間為回廊,兩側廊廡設有觀戲樓,戲臺正立面及構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紋飾,使人感到優(yōu)美、恬靜。馀慶堂古戲臺位于……[詳細]
    休寧登封橋
      登封橋位于黃山市休寧縣,年代為明。登封橋坐落在休寧縣,為登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齊云山的必經之地。橋亦因此成為吉祥之地,俗諺稱登封橋上望一眼,--遠矚福不淺;登封橋上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橋被洪水沖毀,片石不留,黟縣西遞村人胡學梓獨資重建。民國年間,由縣民捐輸大米三萬斤整修。該橋八墩九孔,橋墩船形,拱孔間距14米,橋長147米,寬8米,高9.5米,兩端引橋各長16米,全以青石砌成。橋面平鋪條石,兩邊立有0.9米高的石欄桿,拱圈為半圓形固端拱。橋上昔有亭、廟,今已毀。橋南端有二柱沖天式石牌坊,上 書---登封橋三個大字。橋北端豎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塊,全文為:嚴禁推車曬打,毋許煨曝穢污,欄石不許磨刀,橋腳禁止戳魚,倘敢故違有犯,定行拿究不饒。2012年,登封橋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休寧登封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詳細]
    91、羅東舒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東舒祠
      在徽州現存的眾多古祠堂中,“羅東舒祠”是最著名者之一。它坐落于現在的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村,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它規(guī)模宏大,營造精細,其建筑融“古、雅、美、偉”于一體,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四進院落建筑層層升高“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的。羅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據羅氏族人介紹,羅東舒幼年時期就聰穎過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隱居鄉(xiāng)間,以耕作讀書為樂。他積德行善,以仁義之心待人,贏得了“黃魯直之才”和“歐陽永叔之賢“的美譽,當時的學者也都尊敬地稱他為東舒先生。對這樣一位備受人們愛戴的先祖,羅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據說對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廟的禮儀,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見的!傲_東舒祠”坐西朝東,包括照壁、欞星門、前天井、左右兩座碑亭、儀門、兩廡、拜臺、廳堂、后天井、后寢以及南側的女祠和北側的廚房、雜院等部分組成,共四進四院,依軸線對稱分布,……[詳細]
    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柯氏宗祠)
      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柯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位于黟縣柯村鄉(xiāng),是當年皖南蘇維埃政府辦公所在,總建筑面積367.5平方米,由儀門、享堂、寢堂組成。整個建筑結構嚴謹,端莊古樸。儀門重檐翹角,前檐下設有木柵欄,內設門坊,大門兩旁有抱鼓石一對,前后三進,大門前有廣場約160平方米。前廳、中廳四周布置有反映當年中共太平中心縣委領導農民舉行柯村暴-動、創(chuàng)建皖南紅色蘇區(qū)以及方志敏率領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抵達柯村紅色蘇區(qū)休整和向群眾發(fā)表革命形勢演講的過程。中廳堂上掛有柯村暴-動形勢圖和太平中心縣委組織機構、皖南蘇維埃政府組織機構簡介圖。后廳大堂懸掛有方志敏烈士巨幅畫像。舊址對面300米處,有當年方志敏居住過并召集皖南蘇區(qū)政府負責人開會的民居,民居正立面尚有當年紅軍留下的革命宣傳口號“當紅軍光榮”五個大字,離舊址約5000米處有的旋溪塔上,仍保存有紅軍游擊隊書寫的革命標語![詳細]
    韓氏宗祠
      黟縣韓氏宗祠位于黟縣宏村鎮(zhèn)萬村,建于明萬歷年間。進深39米,寬22米,占地約850余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莊嚴肅穆。祠堂分三進,上廳為三層樓享堂,中廳為把堂,下廳為敞廳,前低后高,兩個天井,石板鋪地。東西兩側山柱不靠壁,祠前有小塘,俗稱“繡球”,整幢祠堂成“撲地獅滾繡球”狀。內部斗拱為二跳五踩式,曲梁碩大,呈梭形,脊瓜柱兩側叉手樓有卷心花飾,平盤斗為仰花蓮瓣,雕樓精美。天井四周下斗拱,層疊相承,嵯峨多姿,氣勢壯觀。全祠共有99根柱,柱梁為白果、株樹制作,歷400余年無蜘蛛網,堪稱奇異。橫枋上掛有“盛世人龍”、“宿德重恩”、“黍山碩望”、“名重一鄉(xiāng)”、“壽考維棋”、“內閣中書”等功名匾額,顯得富麗堂皇,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各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20米![詳細]
    黃山摩崖石刻群
      黃山摩崖石刻群黃山摩崖石刻,是黃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瑰麗奇葩,它使神奇險秀的黃山更具靈妙之蘊。黃山風景區(qū)園林管理者為弘揚黃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護黃山獨特絕倫之瑰寶,對全山摩崖石刻進行普查與描漆出新,并輯錄成集。黃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幾字,或數十上百字;或詠贊,或抒懷,或記游……皆凝聚著前人豐厚智慧與突發(fā)靈感,凝結著先賢對黃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與高度概括,令人茅塞頓開,豁然醒悟。在黃山眾多題刻中,鄒魯所寫最多,達200多字,且字字方正,橫平豎直,一絲不茍,可謂是楷書之范本;而行武出身的唐式遵則行書粗獷,青鸞峰壁“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若筆起龍蛇,一波三折,氣勢一發(fā)不可收拾;迎客松邊青獅石上,有樸古蒼拙漢隸“群峭摩天”,此乃明末清初專習《曹全碑》的書法大家鄭谷口手筆……名流薈萃,大家云集,妙筆紛呈,不勝枚舉。保護范圍:單體石刻周邊10米,3處以上集中點、片石刻周邊20米。建設控制地帶:單……[詳細]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廟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廟位于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洪坑村。該村是古徽州洪氏家族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歷史悠久,官宦輩出,明清為繁榮期,F該村仍保存有明、清古建筑40余處,進士坊、世科坊、洪氏家廟為其代表性建筑。洪坑牌坊群包括世科坊、進士坊、吳氏貞節(jié)坊、吳氏節(jié)孝坊四座。進士坊及兩貞節(jié)坊位村南,跨進出該村入口村道,清代建筑,茶園石砌筑。進士坊為清乾隆二年(1737年)旌表丁巳恩科進士洪本仁而建。兩貞節(jié)坊系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分別為旌表洪憲韶妻吳氏貞節(jié)、洪奕樸妻吳氏節(jié)孝而建。世科坊位于村中,原為祠堂門前坊(建筑已毀),該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系旌表洪坑洪氏一支由此至清光緒400年間各科進士。洪氏家廟坐西向東位于對面山腳,與世科坊東西相望,始建于明,現存為清代遺構,為洪氏一支祠,由門屋、享堂、寢殿組成。2019年10月7日,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