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龍巖市旅游

    龍巖市文物古跡介紹

    41、周公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塔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縣中都鎮(zhèn)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jié)構,七層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jié)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于蜈蚣頭,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后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銹水)。因此事朝庭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于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傳說  關于這座寶塔,有一段神話傳說! ∶鞒靻⒛觊g,三層嶺腳下的一家大姓人,在三層嶺頂造了一座大祖墳。這座墳地中葬了“生龍口”,據(jù)說每逢掃墓祭祖離開之后,掃墓之人不得返身往回走。這樣過了幾十年,人們一直記得祖?zhèn)饕?guī)矩。有一年,掃墓的人特別多,就在這天掃完墓, 一個婦女把一個籃蓋……[詳細]
    42、奎聚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奎聚樓
      奎聚樓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前廳)、祖堂,兩側(cè)為橫樓。主樓方形,土木結(jié)構,面闊33米,進深31米,底層墻厚1.5米,內(nèi)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前半部分高3層,后半部分高4層,前低后高,落差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層不開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層不開窗,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該樓前樓與后樓的屋頂都分成3段,作斷檐歇山頂,兩側(cè)的橫樓屋頂則作懸山迭落。主樓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兩側(cè)橫樓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之間,從底層至三層均以青磚砌筑的防火墻隔開,內(nèi)通廊以磚砌拱門貫通,兩面磚墻兩邊對稱。實際上這兩面磚墻同時也是前樓后樓的分界線。底層內(nèi)通廊以鵝卵石鋪面,二層以上均以較薄的青磚鋪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祖堂位于后樓中軸線上,它在全……[詳細]
    四堡書坊建筑
      四堡書坊建筑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zhèn)。四堡書坊建筑,于中南、四橋、霧閣、田茶四個行政村,占地約82.5公頃。書坊,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場所,稱堂、樓、閣、屋或記、局等,迄今為止尚存明清時期書坊建筑80余處,其中重要的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林蘭堂,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的林蘭集記、林蘭儀記、大光書局及霧閣村的子仁屋(由天寶樓、務本堂、翰寶樓組成)等。這些書坊建筑多為四合院形式的木結(jié)構。中軸線上有前、中、后三廳,山墻多為青磚風火墻,具有防火功能,俗稱“風火屋”。前有池塘、曬谷坪、門樓,兩側(cè)各有一至三排橫屋,四周有圍屋或圍墻。這樣既便于聚族而居,又適作家庭手工作坊。隔扇和窗欞上多有精美木刻圖案,照墻上飾有磚雕。建筑內(nèi)保留有當年的雕版5000多塊及切書架、切書刀、墨盤、墨刷、墨缸等雕版印刷工具。四堡雕版印刷業(yè)起源于宋,發(fā)展于明,鼎盛于清,是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詳細]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位于太拔鎮(zhèn)院田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縣太拔鎮(zhèn)院田村儒溪河畔,所在地院田村自元延佑三年(1316),李木德后裔四九郎由漳平遷至院田開基以來歷經(jīng)了七百年的風雨滄桑,成為李木德后裔在客家繁衍的代表、客家李氏的重要發(fā)祥地。村莊群山環(huán)抱,溪流串村而過,建筑沿溪而建,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儒溪兩岸錯落有致保留著20多座清代古民居,其中以“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等4座古民居最具特色,保存較為完好。以清代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主,既有“九廳十八天井,穿心走馬樓”的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樓、圍屋、徽派建筑。為我省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是客家民居中的一顆明珠。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為上杭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奠攸居:東側(cè)外大門外延15米至圍墻,南側(cè)外延1米至至儒溪北……[詳細]
    院田古建筑群
      院田古建筑群位于上杭縣太拔鎮(zhèn)院田村,年代為清。簡介:由“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凌霄閣”共六處建筑組成。“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主要以清代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主,整個建筑為土木結(jié)構,臨水而建,建筑布局大多為二進三落三開間左右?guī)ёo厝,門樓一般開在主厝兩側(cè),中軸線上依次為院墻、院坪、門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及后樓組成。門廳一般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中廳和后樓均面闊三間,山墻擱檁,懸山頂,后樓多為兩層磚木結(jié)構,且二層設木環(huán)廊,歇山頂!傲柘鲩w”又名“八角樓”,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坐西南朝東北,樓閣式,土木結(jié)構,抬梁式木構架,樓閣七層高20.4米,呈八角形,層層上收,塔頂為八角攢尖葫蘆寶頂,底層邊長3米,閣二層有回廊欄桿環(huán)繞,樓閣外墻留有清代文人墨寶。保護范圍:“奠攸居”:東至院門外15米,西至橫屋……[詳細]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位于高陂鎮(zhèn)曲峰村,年代為1934。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曲峰昌盛樓)位于高陂鎮(zhèn)曲峰村天上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方形,土木結(jié)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15.25米,總進深15米,占地面積23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雨坪、大門、門廳、天井、正樓。前低后高,正樓高二層,懸山頂,山墻擱檁。1927年9月中旬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時途徑永定,沿途宣傳革命道理,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烈火,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給永定黨組織和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10月25日,中共永定縣委在金砂公學成立,不久,建立了中共太平區(qū)委。此后,曲峰地區(qū)的農(nóng)-動在太平區(qū)委的領導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11月,曲峰村的農(nóng)民青年與其他鄰村農(nóng)民一起,參加了----,反對龍巖軍閥陳國輝的馬路捐等苛捐雜稅。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曲坑(包括盧腳壩、天上坑)、赤峰溪基……[詳細]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zhèn)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jié)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和佳蘇維埃政府舊址(許佳上山大夫第)
      和佳蘇維埃政府舊址(許佳上山大夫第)位于高陂鎮(zhèn)許佳村,年代為1929。大夫第位于高陂鎮(zhèn)許佳村(上山老革命基點村),建于清中后期(約1820年),土木結(jié)構,四合院,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設面積約15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前堂護坎長約50米、高約10米,是用大山石(銅皮鐵骨)干砌而成。大門上正中書楷“大夫第”,前廳、正樓六間起腳四層。左右兩側(cè)是廚房,方形天井配有水池。廂房是學堂棚辦私塾,教育窮苦人家子弟。1929年8月至10月,毛澤東化名楊先生,偕夫人賀子珍兩次經(jīng)中央紅色交通線從和佳蘇維埃政府輾轉(zhuǎn)永定、上杭各地指導革命工作。1931年12月由于敵勢日漲,中共太平區(qū)委、區(qū)蘇維埃政府轉(zhuǎn)入和佳繼續(xù)堅持斗爭。1933年國民黨十五路軍占領太平區(qū),1934年春張鼎丞指導成立的太平區(qū)工作團和游擊隊轉(zhuǎn)入太平區(qū)據(jù)點和佳蘇維埃政府,與在這里堅持斗爭的許永榮、張東秀隊伍匯合,江文波為隊長,陳選文為政委。19……[詳細]
    上杭臨江樓
      臨江樓是毛澤東的舊居,毛澤東一生住過的舊居千百處,但是,對每一位衷心敬仰的來訪者,臨江樓是不同尋常的革命樓,它伴隨著毛澤東的一首偉大的人生戰(zhàn)歌《采桑子·重陽》名揚天下。風景如畫的臨江樓曾經(jīng)是“廣福隆”貨棧舊址,也是行棧業(yè)老板的別墅。這里先后設過酒店,經(jīng)營過油,鹽、米,豆生意。該樓占地約300m2,高三層(外三層、里二層)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多次到上杭開展革命實踐活動,毛澤東曾九次到上杭。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澤東再一次來到上杭,就住在臨江樓二樓的東廂房,當時毛澤東正身患嚴重的瘧疾病,是由幾個赤衛(wèi)隊員用擔架抬著,從永定合溪一路護送著來到剛解放的上杭城。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仁立“臨江樓”二樓正廳前,迎著深秋勁風,望者對岸漫山遍野盛開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紅四軍入閩半年多來的戰(zhàn)斗歷程和閩西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景象,觸景生情,抒寫了《采桑子.重陽》詞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詳細]
    紅軍軍醫(yī)處舊址(吉興堂)
      吉興堂,又稱紅四軍軍醫(yī)處舊址,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zhèn)八甲村。據(jù)古田廖氏族譜記載:“吉興堂”為古田廖吉興、廖永興兄弟所建。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564平方米。抬梁穿斗式土木結(jié)構,懸山頂,左右兩側(cè)有天井和橫屋。1929年12月紅四軍進駐古田,軍醫(yī)處即設于此處。建筑內(nèi)布置了不同題材的紅色收藏展。2006年6月,吉興堂被公布為第七批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9月,吉興堂被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保護范圍。1928年4月,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在井岡山成立。紅四軍在建立軍事、政治機構的同時,建立了相應的后勤機構,設有軍需處、留守處、軍醫(yī)處、軍械處。鮑剛為首任軍醫(yī)處處長。1930年6月,紅一軍團成立后,紅四軍軍醫(yī)處改為軍團軍醫(yī)處。1932年6月,軍團軍醫(yī)處改為衛(wèi)生部,內(nèi)設醫(yī)務科和材料科。1933年6月15日中革軍委頒發(fā)了紅軍各級衛(wèi)生機構的編制,方……[詳細]
    中共和興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日三堂)
      中共和興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日三堂)位于高陂鎮(zhèn)和興村,年代為1927—1937。中共和興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日三堂),位于高陂鎮(zhèn)和興村田段,始建于明朝末年崇禎年間(1628—1644),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兩翼橫屋。坐北朝南,前堂(俗稱下廳)寬9.5米,深4.6米,三合土地板。前堂高5.7米,屋面為兩峨四帶棟脊雙翹的懸山屋頂。中堂(俗稱上廳)寬7米,深6米,也是三合土地板。中堂高約8米,九脊歇山屋面。中堂內(nèi)四根高大的衫木圓柱豎立在瓜型石柱礎上,支撐著廳頂上的梁架。梁柱造型古樸實用,又美觀好看。后堂又稱正樓,寬15.6米,深9.6米,每層1廳6間,3層共3廳18個房間。正樓高11.5米,亦九脊歇山屋頂。正樓背后在清朝康熙中期又建起了后正樓(簡稱后樓)。后正樓寬17.8米,深10.6米,樓高約15米,四層加0-,也是每層1廳6間,共4廳30個房間。屋面亦是九脊歇山……[詳細]
    遺經(jīng)樓
      遺經(jīng)樓位于高陂鎮(zhèn)上洋村,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墻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xiàn)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并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huán)繞形成一個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shù)厝硕挤Q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nèi)子女可以在樓內(nèi)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后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筑。遺經(jīng)樓共有280個房間。遺經(jīng)樓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樓中最為龐大者,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占地五公頃,建筑面積四千余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規(guī)整,條理井然 ,費時七十多年,經(jīng)三代人努力方建成。當?shù)厝诵稳萜洹?a href=/landscape/67/yijinglou.html class=blue >[詳細]
    閩粵贛邊縱隊舊址(慎德堂)
      閩粵贛邊縱隊舊址(慎德堂)位于高陂鎮(zhèn)西陂村,年代為1949。閩粵贛邊縱隊舊址(慎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西朝東,土木結(jié)構,通面闊19.84米,通進深22.33米,占地面積443.2平方米,建筑面積589.6平方米。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右橫屋,中軸線上自東向西依次為半月形池塘、雨坪、門廳、天井、中廳、天井、正樓。正樓高2層,碉樓式建筑設計,單元式房間布局。每層設4間1廳1樓梯。歇山頂,山墻擱檁。東北角設一外大門。1949年8月9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第七支隊第十五團奉命開赴高陂,進駐西坡天后宮整訓。下轄四個連,300余人,配有機關-十挺、和--、-、-等。計有-200多支,-70多支。其中部分官兵駐扎慎德堂。8月12日,第十五團全體官兵在西陂天后宮擊潰胡璉殘部,斃傷敵人三十余人,取得偉大勝利,為解放人閩西,奠定了勝利基礎。戰(zhàn)斗結(jié)束,高陂區(qū)人民政府和西坡村都送來大……[詳細]
    毛澤東舊居(晏田祠)
      毛澤東舊居(晏田祠)位于虎崗鎮(zhèn)虎西村,年代為1929。毛澤東舊居位于虎崗鎮(zhèn)虎西村晏田祠,系虎崗賴氏總祠,建于民國初年,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坐西向東,單座帶前廊式加兩翼橫屋。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池塘、圍墻、天井、正廳,左右為橫屋。歇山頂,山墻擱檁。1929年8月上旬,毛澤東偕夫人賀子珍等在粟裕的護送下,從上杭大洋壩來到虎崗,當時,毛澤東召集鄉(xiāng)黨政負責人、群眾代表座談,聽取代表們的反映,了解虎崗的革命形勢,毛澤東給在座的代表指出了革命的前進方向,強調(diào)當時的任務是打土豪分田地,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人民群眾的擁護,紅色政權才能鞏固。隨后,一縱隊派支隊駐扎在虎崗,指導和支持虎崗的革命和建設發(fā)展。1930年12月15日,中共閩西特委、閩西蘇維埃政府等黨政軍、政法、經(jīng)濟、文化機關單位遷駐虎崗后,毛澤東再次來到這里,住虎西晏田祠,毛澤東一方面指導閩西特委和閩西蘇維埃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到彭楊軍……[詳細]
    中共富嶺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雙門樓)
      中共富嶺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雙門樓)位于高陂鎮(zhèn)富嶺村,年代為1928。富嶺雙門樓,位于永定區(qū)高陂鎮(zhèn)富嶺村第九村民小組,在北環(huán)路北邊高坎面上、靠近山腳下。是富嶺王氏第14代獻玉公和第15代聯(lián)萼公叔侄合建的大土樓。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主要由雙魚塘、雙大門、雙前堂、雙中堂、后堂正樓、后花園及其左右橫樓組合而成。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全樓共計樓梯36架,廳18個,房間108間。鼎盛時期,曾住六十多戶近三百人口。富嶺支部暨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又是紅軍哨所。涌現(xiàn)了富嶺支部書記兼鄉(xiāng)蘇第一任主席王錫標,父子紅軍王錫振(炊事班長,烈士)、王文瀾(少共國際師,地廳級干部)和兄弟紅軍王汀洪、王汀模兄弟。正樓第四層四面樓角墻外都設有瞭望臺,紅軍游擊隊曾在此樓駐扎,背后龍岡崠上有紅軍戰(zhàn)壕,可東看河子隔(龍巖方向),南看險石隔(坎市方向),西看木坑隔(虎崗方向)。保護范圍:東面至左橫樓垂檐滴水,西面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