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聊城市旅游

    聊城市文物古跡介紹

    81、冉子墓
    冉子墓
      冉子墓位于冠縣縣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東。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魯國人,是孔子優(yōu)秀弟子中著名的“十二哲”之一。東漢大儒鄭玄認為:“孔子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可見,冉子是儒家經(jīng)典《論語》的主要輯錄人。歷代王朝均尊崇冉子的德行與學識,而加以追封:唐贈薛侯,宋贈下丕公,后又贈薛公。據(jù)傳,冉子講學來冠縣,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擇地”的習慣,遂葬于冠縣。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亡斷(今王段)、孝子哭(今未改)等村名,證明著這段史實。冉子祠始建年代已無法考查,但在晉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經(jīng)》中就已有明確記載,可見年代之久遠。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之后的冉子墓,高丈余,上面芳草萋萋,墓前的祠堂,寬三間,灰瓦紅墻,飛檐高挑,正中供妙手巧塑的冉子像,栩栩如生。院內(nèi)松柏森森,碑碣林立,門外兩株古樹,濃蔭遮日。祠堂院東尚有-學子前來拜謁祭祀時休息、議事之所。整個建筑群落古樸莊嚴,氣象整肅……[詳細]
    琉璃寺戰(zhàn)斗紀念館
      琉璃寺鎮(zhèn)戰(zhàn)斗紀念館原為始建于1946年的徐廟烈士陵園,陵園坐北朝南,南北長100米 ,東西寬85米 ,占地約12畝3分。主要由紀念堂、墓地和碑亭組成。陵園院內(nèi)東部為烈士墓地,墓地南北長39.6米 ,東西寬29米 ,在墓地上東西排列著8排烈士墳墓,墓與墓之間行距6米 ,間距4米,均為土坑豎穴墓。在墓地北側(cè)約30米處,是烈士紀念堂。面闊五間,長17.6米 ,寬6.94米 。紀念堂內(nèi)陳列著英雄的光輝事跡和人民群眾紀念先烈的圖片。墓地南15米 處為碑樓,碑樓南北長2.45米 ,東西寬2.42米 ,高約3.80米。碑樓為青磚砌筑,攢尖頂,四周有門,綠琉璃瓦覆面。碑樓內(nèi)立有1946年當時茌平縣長徐漢三、區(qū)長張光的題字。琉璃寺烈士陵園是我國人民團結(jié)抗日的象征之一,也是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琉璃寺烈士陵園是1946年農(nóng)歷5月由茌平七區(qū)抗日公所建立,安葬著1939年在抗日戰(zhàn)爭中捐軀獻身的48位烈士……[詳細]
    西寺烈士陵園
      西寺烈士陵園位于莘縣王奉鎮(zhèn)西寺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8畝,陵園主體建筑包括正門、兩座紀念堂、廣場、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園內(nèi)通道兩側(cè)由烈士墓組成,其中日本投誠士兵原廣見的墓碑,上 書“國際友人原廣”七個大字。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紀念堂建造在正門兩旁,形成遙相呼應之勢,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為廳堂式混合建筑,門口上懸“西寺抗日烈士紀念館”牌匾。里面陳列著烈士的事跡、遺物等。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陵園的中央,上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王奉處于冀魯兩省交界處,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朝北抗日根據(jù)地的縱深地區(qū),地形復雜,葦多林密。加之黨的工作基礎雄厚,成為魯西北和冀南的抗日指揮中心。這里建有炸彈所、后方醫(yī)院、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鞋廠、糧站、銀行、肥皂廠等,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有力地保障了抗日后勤供應。從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間,包括反戰(zhàn)日兵原廣見在內(nèi)的許多八路……[詳細]
    張本家族墓
      張本家族墓地位于山東東阿縣銅城鎮(zhèn)王宗湯村西200米處,年代為明。 2013年,張本家族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本(1366-1431),字致中,東阿縣張大人集村人。明洪武年間,自國子生授江都知縣。燕王朱棣南下靖難,張本開城迎降,升揚州知府,繼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四年(1406)召工布左侍郎。永樂七年(1409)為刑部右侍郎。任宗繼位,拜南京兵部尚書,兼理掌督察院。宣德四年(1429)兼太子賓客。張本一生為官清正,時號窮張。張本死后,葬于祖塋。現(xiàn)墓前尚存龜馱墓碑一幢,石坊一座,石翁仲、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對,墓道森然,排列有序。該墓0土墓志一盒。墓志為漢白玉石質(zhì),正方形,長寬各為0.58米,厚0.08米。志蓋篆書,銘文陰刻,正書。明榮祿大夫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廬陵楊士奇撰文,資善大夫禮部尚書昆陵胡瀅書丹。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詳細]
    85、東武陽故城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武陽故城
      東武陽故城位于十八里鋪西段屯村西北,又稱西段屯遺址,現(xiàn)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為高臺地,高約1.5米,四周為平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從暴露遺跡看,文化堆積深達1米左右,有散布的灰溝坑。據(jù)部分志書記載和史料考證,這里就是漢代的東武陽城!吨袊糯孛笤~典》載:東武陽因縣居武水之陽而得名,后漢初平二年,袁紹為表獎曹操封其為東郡太守,治所即東武陽。后來臧洪又為東郡太守,治所也在東武陽。東武陽后魏時改名牙陽縣,唐代名朝城!兜乩碇尽吩唬轰鹚鰱|武陽,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陽縣東南,西北經(jīng)武陽新城東,曹操為東郡所治也。引水自東門石竇,北注于堂池,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內(nèi),有一石臺。大城西門名冰井門,門內(nèi)曲中,冰井猶存。門外有故臺,號武陽臺,幣臺亦有隅雉遺跡。水自城東北,經(jīng)東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武昌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為東郡太守,治此![詳細]
    梁鄉(xiāng)閘
      梁鄉(xiāng)閘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梁水鎮(zhèn)鎮(zhèn)梁閘村東5米,京杭運河老河道上,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411年(明•永樂九年),閘跨南北向河道,閘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20米,閘西側(cè)、東北側(cè)為現(xiàn)代民宅,主要由兩側(cè)石砌燕翅及閘口構(gòu)成。燕翅系長方形青石材砌成,現(xiàn)存十余層高,兩翼向外延伸,上部砌石保存較好,兩側(cè)路面上仍可見砌石基體,向西延伸約32米,閘口由兩側(cè)的燕翅圍攏而成,為水流、船只通道,長約5、寬約7.5米,中部原為閘門所在,兩側(cè)還有寬約30厘米、深約6厘米的閘門槽。燕翅砌石外側(cè)為堆筑土。建國后,1951年重新治理張秋鎮(zhèn)至臨清河段,維修梁鄉(xiāng)閘。梁鄉(xiāng)閘為當時運河上的重要水利設施,其設計精巧,施工精細,是研究運河漕運歷史及水利工程發(fā)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它不僅是當年漕運興盛的見證,尤其對于進一步研究我國近代水利工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015年梁鄉(xiāng)閘被重新修繕![詳細]
    阿城故城址
      東阿古城遺址又稱阿城故城址位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西北隅王莊村西南。東阿古城遺址春秋時屬齊,稱柯邑,又稱阿邑,歷史上齊國晏子曾于此地任阿宰。秦改東阿,設置東阿縣,此城為治所。北魏時,東阿縣址東遷,此城漸為黃水淤廢,今存殘垣。東阿古城遺址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仰韶、龍山、漢代文化層厚約2.5米,多次有陶、銅、鐵等古器物出土。城的東南角和北城墻段保存較好,其他城墻也略高于現(xiàn)周圍地表。東南角城墻(當?shù)厝擞址Q南墻)保存長達250米,寬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較完整地表現(xiàn)了城東南角轉(zhuǎn)角情況。斷面上反映著城墻結(jié)構(gòu),以主體墻和后期修補組成。主體墻為板筑棍夯,夯層平整,夯層厚6~10厘米不等。上面建有一座“陽谷縣阿城鎮(zhèn)革命烈士紀念碑亭”和“李皖民烈士墓”。在其北約2公里,還有兩段殘存的墻址,即北城墻。當?shù)赜址Q北墻。北墻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較南墻小而且短。……[詳細]
    聊城海源閣
      海源閣位于山東聊城光岳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nèi),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進士楊以增所建。歷經(jīng)四代人悉心相守,總計藏書四千余種,二十二萬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萬卷。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四經(jīng)四史齋”、“瑯環(huán)之府、群玉之山”.....眾多學界泰斗,給予中國藏書史上久負盛名的海源閣高度評價。海源閣與江蘇常熟縣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瞿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nèi)外學者所仰慕。海源閣藏書樓為單檐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為楊氏家祠,供楊氏先人牌位,上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處。藏書樓前有一長條狀小院,東側(cè)有兩座長廊式高臺讀書亭。樓下東首為通往后院的通道,楊宅第四進院內(nèi)為海源閣明清版本藏書處![詳細]
    張秋運河古鎮(zhèn)
      張秋運河古鎮(zhèn)位于陽谷縣城東20公里,現(xiàn)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秋運河古鎮(zhèn),五代時稱張秋口,金元曾一度改稱景德鎮(zhèn)。元代開會通河穿鎮(zhèn)而過,并在鎮(zhèn)內(nèi)設立都水分監(jiān)衙門,張秋于是成為運河上一重鎮(zhèn)。明代劉大夏治河張秋,又一度改稱安平鎮(zhèn)。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將張秋鎮(zhèn)和顏神鎮(zhèn)(今博山)、景芝鎮(zhèn)并稱山東三鎮(zhèn)。張秋鎮(zhèn)城幾經(jīng)修建,頗具規(guī)模。由于運河從中通過,分為東西二城,有城墻環(huán)繞,環(huán)城有護城河。至清代鎮(zhèn)城有九門,鎮(zhèn)內(nèi)有七十二條街八十二胡同,街道多以經(jīng)營貨物命名,如米市街、柴市街等,也有以建筑物得名的,如城隍廟街、文廟街等。由此可見張秋昔日繁華之一斑。鎮(zhèn)內(nèi)建有文廟及書院、書局,有寺廟觀祠數(shù)十處,并有戊己山、掛劍臺、黑龍?zhí)、任風子墓等名勝古跡。張秋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論及運河沿岸風光,流傳著“南有蘇杭,北有臨(清)張(秋)”的俗諺,且有“小蘇州”之稱。……[詳細]
    陽谷關帝廟
      位于張秋鎮(zhèn)南街,東距古運河約70米,由山東、陜西兩省商人集資合建,F(xiàn)存建筑主要有正殿、配殿、戲樓、山門等,整體為歇山式斗拱建筑。會館現(xiàn)南北長32米,東西寬40米,占地總面積約1280平方米。山門為三開間,后與戲樓連為一體。在山門門洞上嵌有一石質(zhì)匾額,長2.0米,寬0.6米,邊飾線雕飛龍花卉,中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癸酉(1693年)孟秋榖旦,山東陜西商人同創(chuàng)建”。戲樓也為三開間,座南面北,右有磚砌樓梯可拾級而上。戲樓東西長9.8米,進深八米,由前臺和后臺組成。臺高1.9米,下有甬道與山門相通直達院內(nèi)。甬道寬2.45米,高1.8米。會館正殿原為關帝殿,前為獻殿,后為復殿,并供有關帝塑像在里面,三開間,東西寬10.3米,進深10.5米。配殿位于正殿兩側(cè),均為三間,東西寬7.35米,進深5.5米。此外,尚有幾通石碑臥于配殿東側(cè),F(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坡里天主教堂
      陽谷坡里天主教堂是位于山東省陽谷縣城北17公里定水鎮(zhèn)坡里莊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天主教陽谷教區(qū)(1933年成立)的主教座堂,山東省西部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管理陽谷、莘縣、范縣等六縣教務,F(xiàn)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始建于1882年,二層樓房圍建四周,樓頂平臺再建圍墻,可通四周,宛如圍墻。內(nèi)有可容千人的大圣堂、禮拜堂、神鼓樓、修道院等主體建筑,另外還有老人院、男女孤兒院、修女院等建筑,規(guī)模很大。1928年1月14日,在此爆發(fā)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山東省最早的一次農(nóng)民革命暴-動,起義失敗,但作為“燎原烈火”的火種,從此埋藏在人民心中,為后來魯西北地區(qū)的革命事業(yè)起到了播種的作用。聊城市和陽谷縣人民政府在此樹立了“東臨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紀念地”碑刻,以志紀念![詳細]
    92、凈覺古寺
    凈覺古寺
      在距位山西北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叫皋上,在皋上村東頭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剎——凈覺寺。凈覺古寺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1109),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寺僧普錦重修,最后一次重建為1920年,由當時山東省督軍兼省長的張懷芝出資,張本是皋上村人氏。凈覺古寺坐北面南,占地約100余畝,寺前有一小溪,小溪緊臨大道,中間有寬寬的石橋相連。跨過石橋,拾階而上,便是天王殿,門上方有一匾額,陰刻“凈覺寺”。殿內(nèi)供奉著四大天王泥塑像。出天王殿,兩側(cè)為鐘、鼓樓,緊鄰鐘、鼓樓便是東西偏殿。大佛殿位于北側(cè),在寺院的中軸線上,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式建筑,脊頂有飛禽走獸,造型奇特,殿內(nèi)雕梁畫棟,美艷精巧。殿內(nèi)放置三世佛,兩側(cè)排列著姿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出大殿往北60米為一座兩層的藏經(jīng)樓,廊檐用木柱支撐,繪麒麟玉樹圖案,內(nèi)置樓梯,可以上下。整個建筑顯得非常突兀巍峨![詳細]
    冠縣南街民居(張夢庚故居)
      冠縣南街民居(張夢庚故居)位于冠縣老城南北大街中段路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街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 “三·一八慘案”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張夢庚就出生在這里。南街民居為四合院式民居建筑,共三處院落。南街民居1、2號院落建于清代,1號院落是一周姓開的元興成煙鋪,2號院落是郭老紫的同和堂藥鋪,3號院建于民國初年,是聊城的任姓商人所建。民國元年(1911)郭老紫用2號院落的后院與張金針換了路東4間臨街房?谷諔(zhàn)爭后期,南街民居曾為冀南地委駐地,老一輩革命家宋任窮同志曾在此居住,F(xiàn)在開辟為魯西特委紀念館。南街民居雖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建筑被拆除,但仍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格局。目前,南街民居占地1500平方米 ,房屋40余間,均為青磚瓦房,座西朝東,風格古樸,結(jié)構(gòu)嚴謹,帶有典型的時代特點和地方民族特色,是魯西地區(qū)清末民國時期民居的代表![詳細]
    蘇村烈士墓
      蘇村阻擊戰(zhàn)烈士紀念碑位于莘縣張寨鎮(zhèn)蘇村東500米。1941年1月上旬,魯西軍區(qū)司令員兼八路軍115師教導第3旅旅長楊勇指揮部隊發(fā)起潘溪渡戰(zhàn)斗,全殲日軍一個中隊。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日軍7000余人,偽軍3000余人,配汽車300余輛,坦克、裝甲車20余輛,在1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從濟寧、菏澤、臨清、河北大名出動,分6路對以濮縣、范縣、觀城為中心的魯西抗日根據(jù)地進行報復性“掃蕩”,企圖圍捕魯西軍區(qū)和行署機關。為了掩護軍區(qū)、行署機關安全轉(zhuǎn)移,按照軍區(qū)的命令,1月17日,特務營營部率9、10兩個連進駐蘇村,向朝城方向警戒,構(gòu)筑防御工事。當時蘇村距敵人據(jù)點17公里,有數(shù)百戶人家,村子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的丁字街,東通朝城、西通馬集,西面的道路已挖成一條半人多深的抗日溝,西南都是開闊的平原,舊有的圍墻只剩下一些土埂和殘垣斷壁。戰(zhàn)士們剛剛構(gòu)筑好防御工事,日軍先頭部隊就到了。雙方攪和日軍組成戰(zhàn)斗隊形,向村東9連陣地……[詳細]
    張本墓地
      張本墓地位于東阿縣銅城鎮(zhèn)王宗湯村西200米處。張本(1366-1431),字致中,東阿縣張大人集村人。明洪武年間,自國子生授江都知縣。燕王朱棣南下靖難,張本開城迎降,升揚州知府,繼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四年(1406)召工布左侍郎。永樂七年(1409)為刑部右侍郎。任宗繼位,拜南京兵部尚書,兼理掌督察院。宣德四年(1429)兼太子賓客。張本一生為官清正,時號“窮張”。張本死后,葬于祖塋。現(xiàn)墓前尚存龜馱墓碑一幢,石坊一座,石翁仲、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對,墓道森然,排列有序。該墓0土墓志一盒。墓志為漢白玉石質(zhì),正方形,長寬各為0.58米,厚0.08米。志蓋篆書,銘文陰刻,正書。明榮祿大夫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廬陵楊士奇撰文,資善大夫禮部尚書昆陵胡瀅書丹。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