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中文字幕无线免费,99 久久 女 精品,激情五月亚洲中文网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澧縣旅游

    澧縣文物古跡介紹

    1、澧州文廟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澧州文廟
      澧州文廟位于澧縣澧陽鎮(zhèn)古城西路,始建于宋代,明初遷建于今址,現(xiàn)存建筑系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四年(1844)重建,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000多平方米,F(xiàn)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開放以來,接待國內外觀眾100多萬人次。2007年澧縣文廟經(jīng)過一次大的修繕。文廟景點頭門,最早修于1882年,后被毀。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精心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文廟經(jīng)過較大規(guī)模的修復,頭門也在這次維修中恢復。門前的一對石獅是明代華陽王府的遺物。華陽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曾經(jīng)謫守在澧州。東邊的字幅“德侔天地”是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字幅“道冠古今”,是贊孔子思想、言行都是蓋世之冠。狀元橋,是文廟的重要組成部分,置于泮池之上,泮池取名為論語中“重游古泮”之句,古泮也就是學校的意思。相傳只有當?shù)刂辛藸钤丶页菘鬃,或…?a href=/landscape/59/zhouwenmiao.html class=blue >[詳細]
    孟姜女貞烈祠
      孟姜女貞烈祠是為紀念孟姜女所建。在古老的中國傳說中,孟姜女是一位對愛情忠貞不渝、徒步千里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當時,皇帝為了阻止外敵入侵,抓走了所有青壯年去修建長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立志要為丈夫送去冬衣御寒。在得知丈夫已經(jīng)埋骨于長城之下而自己未能見上最后一面時,她放聲大哭,以至于天地變色、長城為之而崩塌。孟姜女貞烈祠地處湖南省澧縣境內,位于澧縣縣城以東15千米的嘉山良種場內,所處位置山清水秀。有頭門大殿、登祠臺等建筑1000平方米,貞烈祠有陰刻楷書碑文“孟姜故宅”。據(jù)載:與嘉山一水之隔的孟姜垸是秦孟姜女故居。孟姜女與澧陽范郎結為伉儷,不久,范郎役長城一去不歸,孟姜女常登嘉山頂望夫歸來,故今山頂遺有望夫臺,巖臺上留有雙尖尖的腳印,半山腰還有一圓石頭,面平如鏡,傳說孟姜女常在此梳頭,現(xiàn)有石鏡之稱。明嘉靖十三年,湖南巡撫林大輅和澧州知州汪倬曾在新洲嘉山為孟姜女重修“貞烈祠”。明朝吏部尚……[詳細]
    澧縣斑竹遺址
      斑竹遺址位于湖南省澧縣澧東鄉(xiāng)斑竹村西的一塊沙洲地上,澹水從遺址的西側流過注入澧水。為研究澧水流域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問題,2013年11月—2014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該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fā)掘。本次發(fā)掘分Ⅰ、Ⅱ兩區(qū)布方。Ⅰ區(qū)位于遺址的中部,布5m×5m的探方8個。Ⅱ區(qū)位于的北部,布5m×5m的探方4個,兩區(qū)總計發(fā)掘面積約250平方米,獲得了一批商、西周、東周等不同時期的遺存資料。斑竹遺址的地層堆積在Ⅰ、Ⅱ區(qū)因時代不同有所差異。東周時期的文化層主要分布在Ⅱ區(qū),西周時期的文化層主要分布在Ⅰ區(qū),而商代的文化層則只在Ⅰ區(qū)有分布?傮w上看,Ⅰ區(qū)的地層堆積可分為十一層,分別屬近現(xiàn)代、明清、東周、西周、商代五個時期。Ⅱ區(qū)的地層堆積可分為七層,分別跨近現(xiàn)代、東周、西周三個時期。其中,西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是本次發(fā)掘最為主要的收獲。商時期的遺跡主要有灰坑、灰溝等,數(shù)量較少。遺物主要為陶……[詳細]
    澧州古城墻
      澧州古城墻,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xiàn)址?偠叫そ軌就翞槌牵蠖啻螡⒂谒,明永樂二年(1404),甕以磚,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墻,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護城河。歷經(jīng)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的多次修補、加固。城墻基均用條狀青石壘筑,墻體砌青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金牛們、北門六門,上建門樓。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72年(明洪武五年),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xiàn)址,總督肖杰壘土為城,后多次潰于水患;明永樂二年(1404),甕以磚,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墻,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護城河;歷經(jīng)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的多次修補、加固。城墻基均用條狀青石壘筑,墻體砌青磚,中間填土夯實,設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金牛們、北門六門為單圓拱,上建門樓,門樓護城河上架……[詳細]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車溪鄉(xiāng)南岳村,此為國內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古城址是澧縣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進行發(fā)掘。通過對西南城墻的解剖,確認古城曾經(jīng)4次修筑過,其中第一期城墻建于大溪文化時期,高3米多,垣底寬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偏晚,高5米,頂寬20米,底寬30米,距今5300~5200年。第四期約筑于屈家?guī)X文化中期。整個城址廢棄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第一期除城墻之外,同時修造了繞城一周,寬1米、深3~4米、長1000余米的大環(huán)壕。溝內坡、外坡都有用木柱、蘆席-的護坡設施,有的部位還有大塊礫石筑成坡岸,東面南面有寬敞的通道,粗略估算,土堤超過3萬立方土。為了使城墻發(fā)揮更大的防御作用,將城墻修在高于周圍平地近2米的圓形崗地邊沿……[詳細]
    澧縣花瓦寺塔
      花瓦寺塔又名寶塔寺塔、花瓦塔,花瓦寺塔保持了北宋早期的建塔工藝型態(tài),保存亦較完整,反映了我國南方造塔技術,是一處重要的宋早期佛塔實物,也是全省唯一一座保護較好的北宋早期磚塔。1959年,花瓦寺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瓦寺塔系原花瓦寺中一座佛塔,塔高74米。塔座東朝西,平面為八角形,七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22米,底徑5.5米。塔修建在一土臺上,倒錐形塔基,基座正北設有磚劵拱門與地宮相通,拱門寬0.9米,高1.95米,門道深1.05米。地宮頂部砌八方攢頂式藻井。塔身轉角處砌有倚柱,每層腰檐底部砌出一道蓮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轉角處的翹角作一鳥翼卷云形,塔頂置琉璃葫蘆瓶式剎。一層東西兩面各設一佛龕,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各設佛龕一個,內供佛像一尊。據(jù)當?shù)乩习傩諅髡f塔系唐代尉池恭修造,明代以塔為中心而建花瓦寺。《直隸澧州志》中《祠廟志》關……[詳細]
    7、余家牌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車溪鄉(xiāng)牌樓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費時十五年。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jié)孝坊”,是為旌表澧州貢生余繼泰之妻羅氏而建。羅氏質淑性貞,二十八歲守寡,能盡一切禮儀來服侍父母,撫育孤兒,其次子余曰亶,博取功名,官授五品州同銜。此坊坐北朝南,用漢白玉建成,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計3層,上層兩側飾立體蟠龍浮雕,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中層刻有湖南省撫部院請旨準建旌表全文。整個建筑結構嚴謹穩(wěn)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所有柱、坊及博風板上遍飾立體浮雕,有龍、鳳、花鳥、人物等圖案。下層石坊兩側刻有“龍翔”、“鳳翥”及“雙獅”圖案。六根石柱下側雕有四獅、四象、四麒麟。余家牌坊造型精巧奇特,結構嚴謹、牢固,裝飾華麗,雕刻精美,整體典雅雄偉,圖案題材豐富,雕刻手法多樣,人物造型優(yōu)美,生動,處處注意剛健與柔和的融合,行止與神態(tài)的協(xié)……[詳細]
    澧縣欽山寺
      欽山寺原名乾明寺,自《易經(jīng)》中“大戰(zhàn)乾元”、“大明始終”二句各取一字,全名為 “欽山乾明寺”。位于澧縣縣城西南約十公里處,彭山西五里,澧水南岸之群山環(huán)抱的欽山腳下,為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洞山良價禪師嗣弟子高僧文邃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銜欽命在澧州欽山始創(chuàng)道場。古欽山乾明寺曾史記當年鑒真大師東渡扶桑,-利生,曾來欽山寺研習佛教典籍。在東渡日本-的僧團中,就有欽山寺僧人扶桑護法,并留居東洋傳教。故1983-1987年,日本佛教參觀團曾4次來欽山寺尋根訪祖。欽山寺是中國佛教禪宗道場,一花開五葉之曹洞宗源流。啟達摩初祖從西竺印度國來東土傳教,承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傳青原行思,傳南岳石頭希遷(今湖南衡陽南岳南臺寺),傳藥山惟儼(津市藥山寺)云巖晟(株洲醴陵云巖寺),傳曹山本寂(廣東韶關曹溪南華寺)洞山良價(廣東紹關曹溪)由本寂,良價創(chuàng)曹洞宗傳欽山又傳龍?zhí)缎牛ń窈铣5洛⒖h澧陽鎮(zhèn),龍?zhí)端卢F(xiàn)已無存,今只有龍……[詳細]
    澧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澧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常德市澧縣縣城解放中路蘭江公園內南側蘭江河畔。1984 年,中共澧縣縣委、澧縣人民政府根據(jù)老紅軍、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德(原武漢警備區(qū)司令員)1980年向湖南省政協(xié)遞交的269、272 號提案精神,結合全縣老紅軍、干部、群眾的要求,為緬懷先烈,啟迪后人,繼往開來,決定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該碑于1984年7月30日破土奠基,次年4月5日(清明節(jié))落成揭幕。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雄偉,造型別致。占地面積為16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00平方米。碑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座呈六邊形,高1.5米,面積約70平方米,三面各鋪臺階9級,基緣砌水泥條石凳代圍欄。座內空敞,內置兩口特制“龍量缸”,里面安放著由彭山、桃花灘等地移來的烈士忠骨。碑身為三面折體錐形,每面寬2米,內折6面,每面寬1.2米,碑頂塑一身高2 米、吹沖鋒號的人民戰(zhàn)士。碑壘高為28.9米。碑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碑”由中共中央顧問委……[詳細]
    烏鴉山遺址
      烏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澧南鎮(zhèn)高堰村。舊石器時代遺存就埋藏在澧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級階地上覆地層的紅土中,相對高度為25米。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1992年底正式發(fā)掘。烏鴉山遺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質巖為主,砂巖次之,還有石英、燧石、石英巖等。石器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尖狀器、刮削器和石錘等。石器可以劃分為大型與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石錘等礫石石器,但比雞公鐺文化同類石器要小,數(shù)量也不多,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為各種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狀器,所占比例達70%。小型石器的原料均來自硅質巖礫石。石片石器占絕對多數(shù)。制作方法為錘擊法,單面打擊多于兩面打擊,同時還存在錯向加工手段。形體較小的似手斧石器、大尖狀器、長石片刮削器為該遺存富有特色的石器。與烏鴉山遺存同類性質的地點有朱家山、陳家山嘴、金鴨、虎山和劃山等地點。烏鴉山……[詳細]
    11、蜚云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蜚云塔
      蜚云塔時代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澧縣城郊,蜚云塔內外浮雕佛像117尊,此為省內所罕見。 明天啟初年(1621)建塔三級,清嘉慶十六年(1811)易磚為石,后停工,嘉慶二十二年(1817)續(xù)建落成。塔為七重樓閣式石塔,八字形,飛檐起翹,高約33米,底徑12.5米,高約5.9米,以上各層均遞減,頂層高3.2米,直徑6.4米。塔頂為八方臺階形攢尖式,上設蓮瓣一圈,中置三節(jié)葫蘆形寶頂,上下銜接處置一圓形盤,上小下大。一層西向辟一門,余六層均為四門。設十字巷道。門頂拱形,內有旋梯108級直通七層,七層呈穹窿頂,中置一四方石柱,四面有銘文,南曰“皇圖鞏固”,北曰“文運光昌”,兩為“皇清嘉慶十六年知澧州直隸事成都謝攀云率闔州士民倡舉重建”,東為“皇清嘉慶二十二年知澧州直隸事貴安定佩蓮率闔州士民重建造成!贝怂癖姸啵D角處圓雕8位菩薩扶塔,菩薩高1.3米,呈蹲狀,袒胸露腹,兩眼圓瞪,神情兼?zhèn),姿態(tài)……[詳細]
    12、花瓦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瓦塔
      花瓦塔 時代為宋。位于湖南省澧縣宜萬鄉(xiāng)花瓦崗,此為省內現(xiàn)存最早的古塔建筑之一。 塔體單瘦,結構穩(wěn)重堅實,并用黃沙泥作粘合劑,與岳陽慈氏塔極相似,應為宋代建筑,現(xiàn)寺毀塔存。塔為樓閣式建筑,除塔基外,主要用青磚砌筑,平面呈八面形,七級實心。塔身高22米,塔基高2.5米,直徑6.1米,正北辟拱門,門高1.95米,寬0.9米,門道深1.05米,中有穹窿式藻井。一層底徑5.5米,高3.2米,南北兩面有假券門。二層以上逐層縮小,每層各面腰檐下均辟有佛龕。原供佛像,均已無存。塔身外壁轉角處,均有倚柱,腰檐轉角處的翹角作鳥翼形,上飾卷云紋,攢尖式塔頂。此塔從造型、用材、結構各方面考察,都具有宋代建筑的明顯特征,故為一歷史悠久的古塔建筑。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84-27![詳細]
    丁家崗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丁家崗遺址位于湖南澧縣涔南鄉(xiāng)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臺地上,四周水系環(huán)繞,北距雞叫城遺址2公里,屬澧陽平原腹心地帶,遺址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66651平方米。1979年和2000年先后兩次發(fā)掘,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最早文化遺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層文化,而后經(jīng)歷湯加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最晚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湯加崗文化和大溪文化兩個時期文化遺存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先后發(fā)現(xiàn)了一批重要墓葬、、祭祀臺、祭祀坑等遺跡現(xiàn)象。該遺址對了解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內涵的聯(lián)系、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實物證據(jù)。200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八十垱遺址
      八十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夢溪鎮(zhèn)五福村,對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態(tài)、水稻栽培具有重要價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澧縣八十垱遺址進行發(fā)掘。6次發(fā)掘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積層屬新石器時代彭頭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遺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圍超過3萬平方米,晚期約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萬平方米,卻是遺址最興旺時期,突出標志是聚落環(huán)壕與圍墻的開挖和堆筑,這樣即形成日;顒尤,南北長約300米,東西最寬處160米。壕溝上寬約4米,下寬及深約2米,圍墻底寬約5米,頂寬約2米,高1~2米。估計與防護、排水有關。墻內建筑遺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欄式和臺基式,內有灶坑。墓葬有100余座。有方形、長方形、圓筒形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在古河道的黑色淤泥中,有數(shù)十種植物種子、動物和家畜骨骸及各種骨、竹、木器,編織物和萬余粒稻谷和稻米。植物經(jīng)鑒定為菟絲子屬、莎草屬、藜屬、櫟……[詳細]
    澧縣多安橋
      多安橋位于澧縣澧陽鎮(zhèn)東側。橋為石質連拱結構,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間。乾隆49年(1784年)紳士彭宗糧等倡議修石橋,因多次被洪水沖毀,橋未建成。后至嘉慶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賚、州牧安佩蓮就其址建石拱橋,并于次年竣工。當時澧州人民為了紀念多賚和安佩蓮兩位大人,將此石拱橋命名為多安橋。多安橋全長198米(包括引橋),寬8.7米,共11孔。中間石拱跨徑約15米,高約10米,其余兩邊孔跨直徑與高度遞減。拱橋石礅成舟形,并從下往上呈臺階內收,形成梯型尖狀。原橋面兩側置有石檢坪,中部建有亭閣,兩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賀龍率部攻打澧州城,為了堵絕敵軍退路,將橋中炸毀一孔,1950年按原橋進行修復。該橋規(guī)模雄偉,古樸,建筑風格特別,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2019年10月7日,多安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