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了井岡山區(qū),并決定在此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創(chuàng)造羅霄山脈中段紅色政權。這時已近寒冬,然而,軍中的物資卻非常緊缺,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伙食費也時常難以為繼。許多士兵只有兩層單衣,生活十分艱苦,給養(yǎng)問題成為當時迫切而又嚴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毛澤東便指示余賁民負責,將上山后打土豪得來的少量布匹,聘請寧岡當地的一些裁縫師傅,在茅坪鄉(xiāng)的壩上、牛亞陂、馬源坑等地開始著手進行被服軍需生產。
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攻下了遂川城,在大汾繳獲了敵人幾百擔白布,這使當時部隊冬季被服問題有了著落。為了使這些布匹盡快制成軍衣,在茅坪鄉(xiāng)桃寮村正式創(chuàng)辦了被服廠。
桃寮,位于黃洋界下,離茅坪約十里許,這里地處偏僻,又有一幢較寬暢的生產用房———張家祠,從此,被服廠的牌子掛在張家祠,成為工農革命軍被服生產的基地。
毛澤東非常關心被服生產這項工作,親手為被服廠寫了招牌。為了使被服生產更好地為部隊服務,被服廠除余賁民、楊立三、范樹德負責外,還任命了林善賓擔任廠長,具體管理被服廠的工作。
被服廠在桃寮成立后,縫制員工擴大到40多人,他們把繳獲來的白布,用自制的顏料,染成灰布。生產項目也由單衣、帽子、盛米袋、綁腿、-袋,擴大為生產棉衣。
1928年5月間,紅四軍一舉攻克永新縣城,不但擴展了根據地范圍,同時也繳獲了敵人大量軍用物資,除0-彈藥外,還有許多布匹、棉衣,還有6部縫紉機。在這大好形勢下,被服廠的工作條件大為改觀,人員增至130多人,全廠分為13個組。更可喜的是,由以往的手工縫紉,發(fā)展到機器操作,并從前方調來幾名會用縫紉機的戰(zhàn)士,充實到被服廠,從而進入了大規(guī)模生產。
為了保證被服生產的需要,被服廠除加強對員工們的政治思想教育外,還在工人中建立了黨組織,發(fā)展一些優(yōu)秀分子入黨。同時,采取了一套定額生產的方法,即每制一套衣服付給65個銅板的報酬,充分地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生產進度。
1928年8月間,由于湖南省委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形勢,強令紅軍開往湘南,致使造成了邊界和紅軍的“八月失敗”。為了避免損失,被服廠搬至茨坪李家祠繼續(xù)生產。1929年1月,紅軍在--湘南兩省敵人的第三次“會剿”中失利,被服廠只好解散隱藏。
被服廠的建立,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fā)展和擴大,起了重要作用。當時若不因時就勢地開辦被服廠,紅軍將士們要安全地度過兩個冬天,是難以想象的。同時,被服廠的開辦,亦為我軍后來的軍需產業(y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成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