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生命的長河,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歌。
湖中的運河,北起濟寧,一頭扎進微山湖中,潛游到韓莊鎮(zhèn),才又露出面孔。在這里,河就是湖,湖就是河,煙波浩渺,渾然一體,只有被人稱為“水上列車”的拖船隊,才能告訴你運河的行蹤。湖中運河,自北向南,140余公里,占運河總長的1/25。它是京杭運河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歌”。
運河,因它在歷史上以運糧為主,故俗稱運糧河。微山縣境內(nèi)原是被稱為大澤、沛澤的低洼沼澤地,泗水縱貫其中。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徐州經(jīng)略使的尉遲敬德,為運輸糧餉,曾開挖過運河,將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濟寧,然后南北分流,北順濟水故道北去,南順天然泗水下流,經(jīng)微山境內(nèi),南達徐淮。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帶糧米100萬擔,海運損失嚴重,陸運耗資過繁,因此,急需開辟一條溝通南北的內(nèi)陸漕運航道,運河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此,運河不斷開挖、遷徙、荒廢,歷經(jīng)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由兵部尚書李奧魯赤主持興工開河,首先疏導了濟寧以南的泗水航道,重點開鑿了從濟寧至東平的濟州運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開挖會通河,從東平北至臨清。濟寧以南至徐州,奪泗水為運河,經(jīng)石佛、仲淺、魯橋、棗林、南陽、谷亭、湖陵、沛縣城東,過飛云橋(今沛縣城東南,橋原架泡水上),出茶城,直通大浮橋(今徐州市北鎮(zhèn)口附近)。并相繼于延、大德年間建成了辛店閘、師莊閘、棗林閘、孟陽泊閘、金鉤閘、沽頭閘。《元史·河渠志》載:“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于都!薄伴l漕者即會通河,北至臨清與衛(wèi)河會,南出茶城與黃河會!笨梢姡@時南至徐州,北至臨清,統(tǒng)稱為會通河。這是微山最早的運河。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黃河于徐州、沛縣等地決口。黃水沖入雞鳴臺(今昭陽湖北段湖中),越過運河,闖入昭陽湖,遂使運河廟道口一帶淤塞了30余里。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黃河又于肖縣大決口,洪水再次闖入昭陽湖,使河道淤塞,嚴重地破壞了明朝京師的漕運。于是,嘉靖四十四年到隆慶元年間(公元1565~1567年),幾經(jīng)曲折,又開挖一條北起南陽,經(jīng)建閘、夏鎮(zhèn),過西柳莊、馬家橋,南至留城,全長141里的漕運新渠。將河道由湖西洼地,移往湖東高地,從而解決了河道淤塞的問題。大批貨船進入新渠順利北上,顯示了很大的威力。不少荒涼的小村,變成了港口碼頭,熱鬧起來。面對“漕轉(zhuǎn)萬艘通職貢,潤流百邑返耕!钡木跋,不少人作歌賦詩,頌揚治理運河的功績。有詩贊道:“疏鑿再經(jīng)神禹手,平成鮂起野人謳!边B穆宗皇帝也高興地“作志喜詩四首,以示諸臣!辈⒃t治河指揮朱衡進京,加封為太子太保。
漕運新渠也是好景不長,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黃河從單縣蘇家莊決口,河水沖入昭陽湖,穿李家口南流,出鎮(zhèn)口淤塞運道,都御史李化龍上疏開河,皇廷非常欣賞這項建議,令“速集丁夫開挖”。萬歷三十二年八月工成。河自夏鎮(zhèn)東南行,經(jīng)西方、彭口閘,出韓莊,奔臺兒莊,至董溝會黃河。這條河道可以避免董溝與徐州茶城間的黃河沖刷,保證了南北漕運暢通。清代人靳輔稱這次疏開河為明代治河的最大成績。
會通河、漕運新渠、河,經(jīng)建國以后的疏導、擴挖,這就是在微山縣狹長的版圖上南北流淌的三條運河,它們滋潤著這里的一草一木,孕育了湖區(qū)的燦爛文化。湖中運河,作為京杭運河的一部分,其歷史功勛是不可磨滅的。它不舍晝夜的流淌,幾百年來不僅灌溉了兩岸幾千平方公里良田美疇,而且是南北水運的動脈。北起仲淺,南至韓莊,沿河村鎮(zhèn)的興衰,都與運河息息相關(guān)。于今,南水北調(diào)工程,給運河帶來新的活力,第一期工程竣工后,千噸貨船,可由濟寧滿載兗州煤田的烏金,直抵長江;又可把江南水鄉(xiāng)的貨物,運回山東,同時也可以改善微山湖水位不穩(wěn),時旱時澇的局面。